温病条辨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文化 > 古籍博览 > 温病条辨 >

《温病条辨》 中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6)

2010-04-15 17:06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18.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甚至反复颠倒,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加甘草;若呕者,加姜汁。
 
    邪气半至阳明,半犹在膈,下法能除阳明之邪,不能除膈间之邪,故证现懊憹虚烦,栀子豉汤,涌越其在上之邪也。少气加甘草者,误下固能伤阴,此则以误下而伤胸中阳气,甘能气,故加之。呕加姜汁者,胃中未至甚热燥结,误下伤胃中阳气,本来乘之故呕,加姜汁,和肝而降胃气也,胃气降则不呕矣。
 
    〔栀子豉加甘草汤方〕即于栀子豉汤内,加甘草二钱,煎法如前。
 
    〔栀子豉加姜汁法方〕即于栀子豉汤内,姜汁五匙。
 
    19.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属湿温。
 
    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夹秽,扰乱中宫而然。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芳香蒸变化其浊也。
 
    〔黄连黄芩汤方〕苦寒微辛法。
 
    黄连〔二钱〕、黄芩〔二钱〕、郁金〔一钱五分〕、香豆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20.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荣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
 
    温病传里,理当渴甚,今反不渴者,以邪气深入血分,格阴于外,上潮于口,故反不渴者。曾过气分,故苔黄而燥。邪居血分,故舌之肉色绛也。若舌苔白滑,灰滑,淡黄而滑,不渴者,乃湿气蒸腾之象,不得用清荣,柔以济柔也。
 
    汪按:此条以舌绛为主,再按,绛而中心黄苔,当气血两清,纯绛鲜红,急涤包络,中心绛干,两清心胃,独干绛,专泄火腑,舌绛而光,当濡胃阴,绛而枯痿,急用胶黄,干绛无色,宜投复脉。(此二证俱属下焦)以上俱仍合脉证参详。若舌绛兼有白苔,或黄白相兼,是邪仍在气分,绛而有滑苔者,则为湿热熏蒸,误用血药滋腻,邪必难解,不可不慎也,详见上下二焦。
 
    21.阳明斑者,化斑汤主之。
 
    方义并见上焦篇。
 
    22.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方义并见上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