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文化 > 经典名著 > 黄帝内经 >

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

2010-04-15 12:21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