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文化 > 经典名著 > 黄帝内经 >

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二篇

2010-04-15 12:05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胸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