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故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文化 > 国医典故 > 中医典故 >

李时珍轶事

2017-01-21 17:55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颜志群 浏览:

   1.《本草纲目》的由来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今湖北薪春人心出身于世医之家,从小就喜欢医药。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李时珍在30岁时便成为当地名医,后被聘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曾在京师太医院供职1年。离职回家后,李时珍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藉和坚实的文史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整理,考证古今,订误辨疑,并收集整理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许多药物,充实了内容。他亲自到各地山上采药,搜集民间验方,历经了长达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著成了我国医药史上的一部不朽巨著《本草纲目》。全书52卷,共分16部,60集,收集药物1892种。书中对每一种药物都确定了名称、产地、形态,对药物的栽培,采集等都作了说明。书中还收集了古代医家民间验方11000余副,并附有l100余副药物形态图。书《本草纲目》是祖果几千年药物知识的总结,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祖国医药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关于《本草纲目》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公元1578年,年届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已经历21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

  2.李时珍“晒”书

  李时珍生长在医学世家,自幼酷爱读书,才智过人,年方14便考中秀才。下面是他与书的故事。

  李时珍的家乡,有一庸医,此人不学无术,可是却假充斯文,开口《伤寒论》,闭口《药性赋》,这位庸医家财万贯,更有藏书之癖.他平时不惜重金,购买天下医书,以此来炫耀自己。

  李时珍祖上世代为医,家境仅温饱而已。再加上常常为贫穷患者义诊施舍,因之无钱买书,李时珍为了精湛医道,博览众书,多次向这位庸医借书读,可是均被他无情拒绝。

  有一年夏季,梅雨季节刚过,庸医便命家人将书房内的藏书搬到院子里晾晒。各种古典医籍摊晒了满满—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地在院子里踱着方步。这时正巧李时珍去一病家治病路过这里,见满院子都是晒的书,便一时兴起,走进院子里,只见他解开衣襟,在晒书的架子旁,袒胸露腹,也晒起“书”来。庸医一见,莫名其妙,惊问道:“李先生,您这是做什么呀?”

  李时珍笑道;“我也在晒书啊。”庸医更加不解地问:“先生的书在哪里呀?”李时珍拍拍自己的肚皮说:“我的书装在这里面。”庸医听后,知道李时珍是在挖苦他,惭愧得满面通红,无言以对。

  3.李时珍为蛇写传

  自古以来,薪州就是白花蛇集聚之地。由于白花蛇是名贵中药材,所以,历代官吏都以向皇宫进贡为借口,挨户摊派,逼着群众上山去捉白花蛇。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白花蛇,谁叫你能避风邪!州中索尔急如火,县官派人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但是,白花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一旦伤人,极易送命。故很多人便从蛇贩子那里买来交差。

  李时珍发现蛇贩子的白花蛇与薪州当地所捉的白花蛇有些差异,便留心察辨。有一天,他和薪州捕蛇者—起,去盛产白花蛇的龙峰山仔细观察数日,终于发现崭州白花蛇最喜欢吃的是又臭又辣的石楠藤。尔后,他下山调查蛇贩子,方知他们的白花蛇是从江西兴国的山里逮的,那地方的蛇以食小昆虫和鼠类为主,且没有毒。经过比较发现:两蛇虽然都是“黑质而白章”,但薪州蛇肋下有24个斜方格,且比兴国蛇稍短小;薪州蛇死不闭眼,兴国蛇死即眼目,兴因蛇虽有除风混和除筋骨痛的效果,但远不及薪州蛇的效果好。此外,兴国蛇逍布全国,产较大,而薪州蛇仅产蕲州,外地很少见到。

  于是,他把这些鉴别要点写成了《薪蛇传》。从此,中药材便有“白花蛇”和“薪蛇”两种药名,既方便了后世医生的临床应用,也避免了大量误用蕲州“白花蛇”而发生的中毒现象。

  4.李时珍重修本草

  有一天李时珍出诊回来,渔民老庞风风火火地赶到他家里,说妻子得了急病,服了一个江湖医生的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厉害了。

  李时珍背行起了药箱子,马上来到老庞家。他认其地看了江湖医生的药方,挺纳闷儿,说:“没错呀,如果我开方子,也是这几味药呀!会不会是药铺抓错了。”他于是跟打老庞来到灶间,倒出了药罐里的药渣子,拨弄开,仔细地察看,发现药方中没有的一味药——虎掌。而药方中的“漏篮子”药渣子里却没有。他说:“药铺抓错药了,再抓一副吧。”

  老庞没等李时珍说完,便破口大骂药铺老板是酒囊饭袋。李时珍拍拍老庞的肩膀解释说:“这事儿.不能全怪药铺老板,要怪药书。有的药书里说漏篮子又名虎掌《日华子本草》里就是这样说的。药铺老板熟读《日华子本草》,误认为漏篮子就是虎掌。能全怪他吗?”

  老庞说::“你给他改过来。”

  回到家里,李时珍把刚才发生的事跟父亲说了,并谈了自己的想法,要编写一部新的《本草》。父亲听了虽然很高兴,但是还是劝他不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说:“重修《本草》只靠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许多的《本草》都是皇朝官家修成的。”李时珍非常清楚父亲的心思:脚陪实地,勤学医术,做一个能为远村近寨的患者治病的好疾生。

  李时珍想,药书上的差错不能不改,否则还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而重修《本草》,等候官府又遥遥无期。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编出一本新的《本草》,使患者少受一些痛苦。

  李时珍于是经常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衣、铃医请教,同时参考历代的医药书籍,对药物进行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的药名、品种和产地等一些错误,并收集、整理了宋朝和元朝以来民间发现的许多药物,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三易其稿,充实了内容,终于完成了辉煌的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被后世誉为“药王”。

  5.李时珍诊病断案

  蕲州东门城外有个王妈,母女俩守着3间茅屋过日子。王妈待人向来热心,自从找了个叫李仁的女婿,更是成天夸女婿好,这一天,女婿又看她来了。她借了东家倩西家,又是油又是蛋,盛了堆尖一大碗,端到堂前桌子上的正中间,连喊几声女婿,没有人答应,就急忙到院里去喊。

  哪晓得女婿回来以后,—碗面还没有吃完,就觉得胸闲气短,竞一头栽倒在地上,人事不知。这一下急坏了王妈母女,娘儿俩哭得个天昏地暗,那个伤心祥子,石头人见了也要流泪,李仁的老子听说儿子出了事,跑到县衙那里告王妈的状,说王妈嫌弃女婿,下药毒死李仁。王妈母女直呼喊“冤枉”。

  知县急得直抓头,不晓得这个案该怎么断,正巧李时珍从这里经过。知县一喜,亲自上前留住李时珍,要他搞清楚李仁是中毒还是发急症。

  李时珍诊病素来不马虎。他把李仁发病的前前后后一问,就感到李仁病得蹊跷。再把李仁的手脉一按、心里一惊:是中毒呀。又一想,这是人命关天的事,还是先搞清楚李仁是怎么样中毒的,把人救活再说。

  李时珍叫王妈照原样子做了一碗热乎乎的鸡蛋面,照原样子放在桌子上。屋里的人都走尽了,只有李时珍躲在旮旯里。只见那桌子上的鸡蛋面热气直往上冒,一且冲上屋顶。不一会儿茅屋顶上就发出了吱吱的响声。接着,一条茶蛊粔的蛇伸出头来,看样子想下又下不来,只是把身子缠在横梁上,嘴巴一张一翁的,像是在吞那面碗冒出的热气。从蛇嘴里滴下一点点的涎水来,正好落到碗里。李时珍一下子就明白了李仁中毒的原因,高兴得“啊”了一声。这蛇听到人的声音,调转头就钻进屋顶上的茅草堆里。

  李时珍搞清楚了李仁中毒的原因,对症下药,李仁得救了。王、李两家都感激李时珍救活了亲人,知县也感激李时珍帮他断了一个难案。全县百姓知道了这件事,都称李时珍是“医神”。

  6.嚼药敷蛇咬的来历

  一次李时珍挖药回来,路过一个茶馆,就进去歇一歇脚。

  当时天气炎热,茶馆里几个人打着赤膊打纸牌,有一个人靠壁坐,每次用手指在嘴唇上舔一下沾点唾沫再起牌,他忽然感到背后发痒,就用沾着唾沫的手指去抓痒。一连几次都是这样,这个人觉得很怪,打完了牌回头看行,壁上有个窟窿,里面有条蛇,蛇头朝外,已经半死不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时珍把这条蛇翻过来倒过去地看了看,又看了看那个打牌人的后背,心里就清楚了。原来打牌的人背上发痒是蛇的舌箭在舔,打牌人不断地用沾着唾沫的手指来抓痒,人的唾沫带到蛇的嘴里,蛇就快要僵死了。此后,把药草放在嘴里嚼嚼再敷在蛇咬的地方的治疗方法就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