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国医移动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学习中医 中医入门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舌诊 辨证论治 中医名词 中医方剂 经络腧穴 经典研习 内科 妇科 儿科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学习 > 中医入门 >

阴阳化生天地人之五行

中医学习|2014-08-14|来源:中医思维|中医网

  导读“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地阴阳之道难测,古人以河图洛书,不立文字,衍化先天后天,阴阳五行八卦之理,以窥天道。本文通过讲述阴阳之气升降浮沉,以化生五行,应象于天地人,与大家共学同修中医思维。

  1、阴阳化生五行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天地即为阴阳,天阳主动,地阴主静,知其道,观其常,阴阳运动变化有其趋势,阳者,温热、轻清上浮,阴者,寒凉、重浊沉降,阴阳变化产生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因此阴阳升降浮沉是研究五行衍化万物的根基。

  黄元御《四圣心源·天人解》: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天人合一,人秉天地阴阳之气生。天地未分之时,阴阳混沌未分。天地之气中含有阴阳,阳清而升散上浮,阴浊而敛降下沉,由此天地攸分,阳者为天,阴者为地,虽然天地寂然不动,而阴阳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此即贞明之道万古不易。

  黄元御《四圣心源·天人解》:

  “天地阴阳,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谓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谓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

  阳升阴降,阳气半生,其气温,属木之性;阳气升极,其气热,属火之性;阴气半降,其气凉,属金之性;阴气降极,其气寒,属水之性;清浊之间,阴阳升降之枢轴,是为中气,即为土之性。水火金木土,即名五行。五行源于阴阳之升降,分而为五行,和而为阴阳。五行蕴藉着阴阳的能量,每一行所包含阴阳之性不同,体现出来的象也不同,有阴阳的偏颇,就有五行的差异,更能演化出世间万物的千变万化。

  2、天地人之五行

  岐伯曰: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阴阳变化无穷,其功用在天为玄,玄妙不测也,生风热湿燥寒,为天之五行;阴阳在地为化,化生无穷也,生木火土金水,为地之五行,地有五行以化,则生五味。阴阳五行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人悉具天地之道,则化内外阴阳五脏六腑,中生智慧,道理皆备。

  天为阳,主动化气为主;地为阴,主静,成形为主。阴阳变化五行,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因此阴阳的升降浮沉,化生的五行体现在天地中亦各不相同。阴阳化生天之五行,热湿燥寒风;地之五行,木火土金水。

  《素问·天元纪大论》: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3、天有寒暑燥湿风——天之五行

  天地阴阳之气的多少,影响万物形体的盛衰。阴阳在天为气,天之阴阳,有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之分,和两阴交尽之厥阴和两阳相重之阳明,合为三阴三阳,生寒暑燥湿风火,此为六气,亦即是天之阴阳化生之五行。天有四季——春夏秋冬,木火金水,加上长夏属湿土,是天之五行最明显的征象。

  人和天之气是同步的,也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春厥阴风木,应肝生长之令行;夏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应心长养之力盛;长夏太阴湿土,应脾运化之气行;秋阳明燥金,应肺收敛之力壮;冬太阳寒水,应肾闭藏之令旺。若天之五行偏颇,则六气失常,化为六淫侵袭人体,发为外感疾病。

  4、地有木火土金水——地之五行

  阴阳在地成形,生金木水火土,为地之阴阳化生之五行,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地之五行以生五味,酸苦甘辛咸,辛散以横金之阴气凉降,咸软以抗水之阴气沉寒,酸收以佐木之阳气温升,苦敛以制火之阳气浮热。若地之五行偏颇,则五味失调,情志失衡,人之形体失于饮食调试,发为饮食内伤疾病。

【责任编辑:赵春艳】 本篇文章阴阳化生天地人之五行国医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相关资讯浏览(国医在线:http://www.tcm166.com),文章地址:http://www.tcm166.com/tcm/jc/zycr/14484.html

资源共享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百度新闻源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