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俞穴(五腧穴): 也称五输穴,这是一些位于四肢远端(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常用穴位的总称,其中属于五脏(五条阴经)的穴位各有五个俞穴,即井、荣、俞、...
同身寸: 针灸取穴的一种长度标准,均用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标志作为测量的单位,主要有四种方法。中指阿身寸:即让患者屈指,取其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的距离为一寸,进行测...
十宣穴: 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个穴。常用于中风、中暑出现昏迷时的急救。...
荣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足部的远端。《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溜(一作流)为荣。」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刚流出泉源时的细小水流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
募穴: 指位于胸腹部体表和脏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反应点(穴位)。它们都是脏腑经气聚集的地方。即:肺募--中府穴心募--巨厥穴肝募--期门穴脾募--章门穴胆募-...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fifteen collaterals),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
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 分布于躯体。又因为经脉是行...
经络: 经络 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 是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
壮火食气: 人体中内养脏腑,外充肌肤的阳气,是生理上的火,称为少火;若阳气过亢,火热内生,则成病理上的火,称为壮火。这种亢盛的火,能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
中阳不振: 指中焦脾胃阳气虚弱,消化机能不振。主要症状有食少不化、呕吐,泄泻、四肢清冷,面色萎黄,唇淡等。多见于慢性消化不变,慢性痢疾等...
中气下陷: 又称脾气下陷。是中气不足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症状有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淋沥等。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
中气不足: 中气指中焦脾胃之气。中气不足即脾胃虚弱。因脾胃虚弱而引起功能衰退,运化无力,不能上输精气。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易胀,面色淡白,眩晕倦怠,气虚乏力,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