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婢汤与麻杏甘石汤所治之证皆有汗,俱用麻黄配石膏以清泄肺热。越婢汤以一身悉肿为主,是水在肌表之征,故加大麻黄用量,并配生姜以发泄肌表之水湿;用枣、草益气健脾,意在培土制水;不喘,故去杏仁。麻杏石甘汤以咳喘为主,是肺失宣降之征,故用麻黄配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方论选录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柯琴:“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不当,适足以召祸。故青龙以恶寒、脉紧,用姜、桂以扶卫外之阳;白虎以汗后烦渴,用粳米以存胃脘之阳也。此但热无寒,佐以姜、桂,则脉流急疾,斑黄狂乱作矣;加以粳米,则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谵语、腹胀、蒸蒸发热矣。亢则害,承乃制,重在存阴者,不必虑其亡阳也。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取麻黄之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内蓄之实热,斯溱溱汗出,而内外之烦热悉除矣。”
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治寒喘也;此去桂枝而重用石膏,治热喘也。按《伤寒论》原文本作“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柯琴《伤寒来苏集》改作“无汗而喘,大热者”,颇属理正辞明。盖汗出何可更用麻黄,无大热何可更用石膏,其说良是。然以余阅历,喘病肺气内闭者,往往反自汗出;外无大热,非无热也,热在里也,必有烦渴、舌红见症。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重用石膏,急清肺热以存阴,热清喘定,汗即不出而阳亦不亡矣。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古有明训,则麻黄乃治喘之要药,寒则佐桂枝以温之,热则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执有汗、无汗也。”
【临床报道】
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感冒每获良效。陈氏用本方加羌活、薄荷、荆芥、牛蒡子、板蓝根、前胡,每剂煎服头煎,日2剂,连服2天,热退停药,治疗风热型感冒152例,体温都在38℃以上,病程均在3天以内,未使用其他药。结果:痊愈141例,无效11例。此用麻杏石甘汤宣泄肺卫之热,羌、板等能增强解表清肺之力。笔者认为解表药物大都味辛芳香,久煎有效成分易挥发,所以第二煎已无解表能力,故治外感之病,药剂均仅服头煎,日服2剂,使解表祛邪之力增强。[陈曙晖,等. 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风热型感冒152例。福建中医药 1992;23(3):49]
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效果满意。王平等以本方合银翘散为基本方临床观察163例,其中急性扁桃炎39例,急性咽炎54例,急性喉炎32例,单纯性鼻炎27例,两病合并出现者11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2个月。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156例,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7例,平均疗程2.4天。[王平,等.麻银合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山东中医杂志 1998;17(6):262]
【实验研究】
麻杏甘石汤为治疗肺热喘咳的常用方,为了证实其对气喘的影响,及石膏、甘草在本方所扮演的角色,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中国医药研究所以气喘天竺鼠动物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麻杏石甘汤与麻杏石甘汤减石膏、甘草治疗气喘均有效,皆可缓解气喘天竺鼠立即性反应期之呼吸道阻力,降低呼吸道炎症。然后者由于缺少石膏、甘草之配伍,对呼吸道阻力及多形核白细胞浓度降低的效果比麻杏石甘汤差;同时支气管中之炎细胞浸润程度亦有差异性,这显示麻杏石甘汤之石膏、甘草在此方中的重要性。[叶宗仁,等. 麻杏甘石汤及其减石膏、甘草对过敏原激发气喘天竺鼠呼吸道阻力与炎细胞的影响。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8;1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