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膈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大黄 朴硝 甘草火监,各二十两(各600g) 山栀子仁 薄荷去梗 黄芩各十两(各300g) 连翘二斤半(1250g)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现代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12g,加竹叶3g,蜜少许,水煎服。亦可作汤剂煎服)。
【功用】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热聚胸膈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 本方证皆由上、中二焦邪郁生热所致。热伤津液,则口渴、咽燥、唇焦;火性上炎,而见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咽痛吐衄;火热内扰心神,则见睡卧不宁,甚则谵语狂妄;燥热内结,故有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里热炽盛之象。上焦无形火热炽盛,中焦燥热内结,此时单清上则中焦燥结不得去,单泻下则上焦邪热不得解,唯有清泻兼施方能切中病情,故治宜清热泻火通便为法。方中连翘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透散上焦之热,故重用以为君。配黄芩以清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以荡涤中焦燥热内结,共为臣药。薄荷清头目、利咽喉;竹叶清上焦之热,均为佐药。使以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清上与泻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所谓“上病下取”,“以泻代清”,其意在此。
本方虽有通腑之功,但治疗目标在于胸膈烦热,而不在于热结便秘 ,因此,对于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而无便秘者亦可使用。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上、中二焦火热炽盛的常用方。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本方虽有通腑之力,但其用重在胸膈之热,而不在大便之秘,即使大便不秘,而胸膈灼热如焚者,亦应施用。
2.加减法:若热毒壅阻上焦,症见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大便不燥者,可去朴硝,加石膏、桔梗以增强清热凉膈之功。
3.现代运用: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均可加减用之。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若火之散漫者,或在里,或在表,皆可清之散之而愈。如挟有形之物,结而不散者,非去其结,则病终不痊。故以大黄、芒硝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而逐其热。然恐结邪虽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黄芩、薄荷、竹叶清彻上、中之火;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栀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则有形无形上下表里诸邪,悉从解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
【临床报道】
凉膈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合并症34例。本组病种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日1剂水煎服,疗程1个月,期间停用其它药物。结果: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85.3%,治疗后血压(舒张压)、血脂(TC、TG)、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于春光,等.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合并症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信息 2000;17(3):44]
【实验研究】
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温病模 型,观察凉膈散对该模型动物的解毒作用。结果表明,凉膈散可减少模型动物血浆内毒素含量,降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过氧化脂质(LPO)水平,提高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轻脏器组织病理损害。提示凉膈散可通过多途径发挥解毒作用。[余林中,等.凉膈散对家兔内毒素温病模型的解毒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6;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