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数据库

您当前的位置: > 方剂方药 > 方剂数据库 >

补益剂

2014-01-12 16:41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甘草 浏览: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人体虚损不足诸证,成因甚多,但总属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包括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后失调等)所致的五脏虚损,而五脏虚损又不外乎气、血、阴、阳,因此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区别。所以补益剂则相应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六类。

  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或子宫脱垂等。常用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为主组成方剂。若兼湿阻者,常配利水渗湿药如茯苓薏苡仁等;若兼气滞者,配伍行气药如木香陈皮等;若气虚下陷,内脏下垂者,佐以升提药如升麻、柴胡等。代表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脉细等。常用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补血药为主组成。因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故常配补气之人参、黄芪等,以益气生血;血虚易致血滞,故又常与活血化瘀之川芎红花等相伍,以去瘀生新;阴血不足而生虚热者,配丹皮、地骨皮以清虚热;补血药多阴柔腻滞,易碍胃气,故常配少许醒脾理气和胃之品,以防滋腻滞气。代表方如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体倦,气短懒言,舌淡,脉虚细无力等。常用补气药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与补血药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并用组成方剂。由于气血两虚证的气虚和血虚程度往往并非相等,故组方时当据气血不足的偏重程度决定补气与补血的主次,并适当配伍理气及活血之品,使补而不滞。代表方如八珍汤、炙甘草汤等。

  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主要包括肝肾阴虚和肺胃阴虚,尤以肾阴虚证为主,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痠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用补阴药如生地麦冬、阿胶、白芍、百合石斛玉竹等为主组方。肝肾阴虚兼气郁者,常配川楝子等以疏泄肝气;阴虚有热者,常配知母黄柏等以清虚热。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百合固金汤。

  补阳剂,适用于阳虚证。阳虚以心、脾、肾为主,有关心、脾阳虚的方剂,已在温里剂介绍,本节主要论述治疗肾阳虚的方剂。肾阳虚症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痠痛,下肢软弱无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尿后余沥,少腹拘急,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尺部尤甚等。常用补阳药如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鹿角胶、仙茅等为主,配伍利水、补阴之品组成方剂。“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故常配熟地、山茱萸山药等滋阴之品,以助阳的生化,并可藉补阴药的滋润,以制补阳药的温燥;肾阳亏虚不能化气行水,易致水湿停留,故常佐以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水之品。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

  阴阳双补剂,适用阴阳两虚证。症见头晕目眩,腰膝痠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热等。常用补阴药如熟地、山茱萸、龟版、何首乌枸杞子和补阳药如肉苁蓉、巴戟天、附子、肉桂、鹿角胶等共同组成方剂,并根据阴阳虚损的情况,分别主次轻重。代表方如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等。

  补益气、血、阴、阳虽各有不同,但不能截然分开。须从整体出发,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统筹兼顾。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二者虽各有重点,但气血相依,补气与补血常配合使用。《脾胃论》中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温病条辨》中说:“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因此,血虚者补血时,宜加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或着重补气以生血;如因大失血而致血虚者,尤当补气以固脱,使气旺则血生。对于气虚,一般以补气药为主,虽亦可少佐补血药,但过之则阴柔碍胃。至于气血两虚者,则宜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亦是如此。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类经》卷14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因此,阳虚补阳,常佐以补阴之品,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滋润之性以制阳药之温燥,使补阳而不伤津;阴虚补阴,常佐以补阳之品,使阴有所化,并可藉阳药温运之力以制阴药之凝滞,使滋阴而不碍气。若阴阳两虚,自应阴阳并补。

  培补五脏之法,又分直接补益法和间接补益法。《难经·十四难》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其精”,此为直接补益法。其基本精神是虚在何脏就补该脏。间接补益法主要是根据脏腑相生理论使用“补母”法来治疗,如肺气虚者补其脾,即培土生金;脾阳虚者补其命门,即补火生土;肝阴虚者补其肾,即滋水涵木等。

  应用补益剂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辨清虚证的实质和具体病位,即首先分清气血阴阳究竟哪方面不足,再结合脏腑相互资生关系,予以补益。二是注意虚实真假。《景岳全书》曾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前者是指真虚假实,若误用攻伐之剂,则虚者更虚;后者是指真实假虚,若误用补益之剂,则实者更实。三是要注意脾胃功能。补益药易于壅中滞气,如脾胃功能较差,可适当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资运化,使之补而不滞。四是注意煎服法。补益药宜慢火久煎,务使药力尽出;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若急证则不受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