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养生有道》专栏第359期内容,由云南普瑞生物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吃饭是我们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正是因为每天要吃东西,所以对胃的保养显得十分重要。由于饮食不规律、贪凉等一些不好的习惯,导致我们的胃伤痕累累。有一种胃部疾病已经潜伏在了我们身边伺机而动,那就是——急性胃炎。那么对于急性胃炎,中医有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饮食宜进
1、饮食原则
(1)急性胃炎病情较重时,可暂时不给饮食,只给些水喝,经过短时间的禁食之后,可给予清流质饮食,如藕粉、豆浆、米汤等。如呕吐、腹泻严重应多给些水分并补充一些菜汤或糖盐水。
(2)急性胃炎稍好转,可给些软食,如面条、稀饭、瘦肉泥、动物肝类、植物油。另外,豆腐、鸡蛋、鸡血、猪血等,这些都是比较适于急性胃炎的食品,鸡蛋可做成蒸鸡蛋、蛋花汤(加藕粉)以供患者食用,但不宜煮整蛋食用,整蛋不容易消化。
(3)患者若伴有肠炎、腹泻、腹胀,应尽量少用产气及含脂肪多的食物,如牛奶、豆奶、蔗糖等。
2、适宜急性胃炎患者的天然食物
(1)粳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和胃,益精强志,益气除烦,聪耳明目,缓和五脏,生津止渴等功效。适于脾胃虚弱及各种虚弱等病症。
(2)粟米:性凉,味甘咸。具有滋养肾气,和中健脾,下气除热止泻的功效。适于脾胃虚弱出现的反胃、呕吐、腹泻、口渴等病症。
(3)糯米: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暖胃止泻,止汗,缩小便等功效。适于脾胃虚弱有消化不良、自汗、腹泻、小便多、老年人多尿症等。
(4)小麦:性凉,味甘。具有清热除烦,养心安神,益脾厚肠,补养气血等功效。适于虚热之心烦不宁、失眠、脏躁、骨蒸潮热、盗汗、咽干舌燥、小便不利等病症。炒面或炒焦的面制品可止泻痢。
(5)豇豆:性平,味甘。无毒。具有健脾,止消渴,补肾,生精髓,和五脏,调营卫,理中益气等功效。适于积滞腹胀、消渴、腮腺炎等病症。
(6)豌豆:性平,味甘。具有和中下气,利小便,解疮毒,除呃逆,止泻痢,解渴通乳等功效。适于湿浊内停之呃逆、呕吐、腹胀、泄泻、小便不利、消渴、妇人乳闭等病症。
(7)扁豆:性温,味甘。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适于脾虚泄泻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扁豆有抗胰蛋白酶的活性,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肠炎有解毒作用。
(8)苹果:性平,味甘酸。具有开胃生津,补心益气,止泻润肺,除烦解暑,醒酒等功效。适于气弱神倦、食少腹胀等病症。
(9)杨梅:性温,味甘酸。具有生津和胃,止呕消食,行气止痛等功效。适于烦渴、腹痛、呕吐、痢疾、刀伤出血、烫火伤等病症。
(10)香蕉:性寒,味甘。无毒,具有健胃消食,润肠通便,益气生津,清热解毒,通血脉、填精髓、降血压等功效。适于消化不良、便秘、酒醉、干渴、发热、皮肤生疮、痔出血等病症。
(11)橘子:性凉,味甘酸。具有开胃理气,止咳润肺,醒酒等功效。适于胸膈痞满、呕逆食少等病症。
(12)柑:性凉,味甘酸。具有生津止渴,醒酒,利尿等功效。适于胸热烦满、胃热口渴、小便不利等病症。
(13)枇杷:性凉,味甘酸。具有和胃止吐,止渴下气,润肺止咳等功效。适于津液不足、饮食不佳、虚烦呕吐、呕逆等病症。
(14)葡萄:性平,味甘、酸。具有生津开胃,补气益血等功效。适于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盗汗、风湿骨痛、淋病、小便不利等病症。
(15)菠萝:性平,味甘、微酸。具有补益脾胃,生津止渴,除烦醒酒,益气养神等功效。适于胃阴不足,口干烦渴,消化不良,少食腹泻等病症。
(16)荔枝:性温,味甘酸。具有生津和胃,益气养血,填精止渴,解毒止泻等功效。适于胃寒痛、疝气痛、身体虚弱,病后津液不足、痘疹、淋巴结核、疔疮等病症。
(17)椰子:性平,味甘,无毒。具有益气生津,解暑利尿,消疳杀虫等功效。适于消渴、吐血、水肿、小儿疳积等病症。
(18)栗子:性温,味甘,无毒。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功效。适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腰腿不遂、小便过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及外伤骨折、瘀血肿痛、皮肤生疮、筋骨痛等病症。少食、反胃者可食之,但有滞气作用,不宜多吃。
(19)大枣:性温,味甘。具有养胃健脾,益血壮身,益气生津等功效。适于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女脏躁等症。
(20)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具有消食化积,散瘀行滞等功效。适于食积停滞、腹痛泄泻等病症。
二、饮食禁忌
1. 忌辛辣食物: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故胃炎患者忌食。
2. 忌过烫、过冷的食物:过烫的食物会刺激或损伤胃黏膜,过冷的食物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而缺血,不利于炎症的消退。
3. 忌坚硬、粗糙食物:会使胃黏膜受到摩擦而损伤,并加重消化不良。
4. 忌油腻、韧性食物:油腻、韧性食物不易消化,食用后会加重胃的负担和胃黏膜的损伤。
【本文选自《胃肠疾病药食宜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孟靓靓,孟现伟主编),来源于养生正道(微信号yszhengdao)。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编校发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