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三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三季 >

咦,脸怎么有点歪?是不是中风的预兆?

2016-11-03 10:04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刘伟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480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说起中风大家都不陌生,中风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因此对于家有老年人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要更加重视。

  病因病机

  1.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

  5.血压、脑脊液检查、服底检查、颅脑Cr、真OU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诊断时,在中风病病名的诊断基础上,还要根据有无神识昏蒙诊断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中风病病类。

  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病案

  袁某某,男,54岁,农民,因头晕、左侧肢体无力1h于2002年8月27日入院。查体:Bp:20/12kPa,急性面容,平卧体位,神清合作,心肺正常,双侧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痛触觉均减退,病理征未引出。既往有4年高血压病史。辅助检查:头颅CT示右侧丘脑出血。

  诊断:1、右侧丘脑出血,2、高血压病Ⅲ期。治疗采用吸氧、绝对卧床休息、止血、脱水、降颅压、降血压、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病情平稳,请我科会诊。症见左半身不遂,腰膝酸软,手足震颤,时有头晕,左侧肢体麻木,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平素眩晕耳鸣,睡眠差,有高血压病史4年。

  中医诊断:中风。辨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处方采用中药内服天麻钩藤饮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同时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处方: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先煎)、牛膝15g、杜仲15g、桑寄生12g、黄芩12g、益母草12g、栀子9g、茯苓15g、夜交藤30g、三七3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针刺采用电针治疗,取穴以患侧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穴位选用患侧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每日1次,每次选穴8~10穴,留针20~30 min。平时进行偏瘫肢体功能锻炼。一月后患者显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