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二季 >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395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你是不是天天犯困,没劲还没精神呢?现在好多人都存在这种情况,老是感觉身体困累,吃饱了就想睡,没精神,什么事都不想干,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并不是性格的问题,而是身体出现了异常让人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就是中医所说的内生湿邪。
什么是内湿
中医认为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所以内湿是指体内自己产生湿邪,这与脾有密切关系,正如中医“脾虚生湿”及“湿困脾运”之说。可见内湿与脾有很大的关系。
内湿产生原因
内湿的形成,多是因为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不节,常食生冷,过食肥腻和甘甜的食物,纵饮酗酒;或过饥过饱,内伤脾胃,以致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且可随每个人的病因及其体质的不同,还会有寒湿、湿热之分。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内湿的特点
内湿与外湿在病理特点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如黏滞而固着,不易速去,就好比胶水,粘稠固着,不容易抹去,所以就会阻碍体内气机的运行;而湿性重浊、趋下,就会让人出现双下肢浮肿,或有沉重的感觉。
内湿的证型表现
1、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痞满作胀,或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或头沉重好像有东西包裹住一样,身体沉重或浮肿,或腹痛,肠鸣,泄泻。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寒湿内郁,困遏脾运。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胃苓汤、实脾饮加减。
2、湿热内蕴
症状:发热,倦怠,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胁痛,口苦,口黏,口渴而不欲饮水,大便泻利,小便短赤,频急,疼痛,或见目睛、肌肤黄染,周身瘙痒。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湿热蕴中,脾胃气滞。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如湿热郁结肝胆,肌肤、巩膜发黄,宜清热利湿退黄,用茵陈蒿汤;湿热郁滞大肠,泄泻、痢疾,用葛根芩连汤或芍药汤加减;湿热下注膀胱,病发淋浊、尿血,用八正散加减。
3、脾虚湿困
症状: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脘腹胀满,吃饭不香,多食则腹胀,大便溏软,甚或濡泻,肢体困重。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细。
病机:脾虚不运,湿邪内停。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汤加减。
病案举例
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沈才栋医案:洪某,女,56岁,1987年11月28日初诊。患咳喘五载,每遇气温转寒,而咳喘增剧,今值初冬,气温骤降,宿恙举发,昼夜咳喘,不能平卧,痰多稀薄,形寒背冷,面色咣白,肢末欠温,溲短便溏,苔白滑润,脉沉细滑,证属脾肾阳虚,水气犯肺之候'以真武汤加味,药用;茯苓15克,生姜、干姜、白朮、制附子、白芍各10克、细辛、五味子各3克。
服5剂后咳喘大减,诸症亦趋缓解,守效方共服20余剂告瘥,后予香砂六君丸调治一冬,以资巩固。
按语:脾肾阳虚,水液泛滥,犯肺而咳。以真武汤温肾化水,加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预防
1、适当的运动。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方法,能让体内多余的湿气通过汗液排出体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有氧运动,不但有助活化气血循环,而且增加水分代谢。
2、多敲打脾经。脾经在双下肢内侧,经常敲打按摩,能刺激脾的运化功能,起到健脾祛湿的保健效果。
3、清淡饮食。不要吃那些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水遇寒则凝”,所以这些寒凉食物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食物不能消化,就会出现拉肚子,吃什么拉什么的现象。
4、避免潮湿的环境。日常生活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