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二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二季 >

认识寒邪,才懂抵御寒邪

2016-07-14 16:22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刘伟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388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说到寒的特点,大家可能都会直接想到的是寒冷、寒气逼人、寒风刺骨等等,是的,这些都是寒的特点,但是除了大家所想到的,中医对寒的特点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在中医里,把光明的东西,如火、热、动归属在“阳”里,而阴与阳相对,所以代表“阴”的就是黑暗、水、冷、静等,阴阳太过了就会变成邪气,就好像平时吃辛辣的东西太多,那么就会引起上火;吃寒凉的东西太多,又会引起肚子痛甚至拉肚子。过度的冷就变成了寒邪,当寒邪侵袭肌肤体表时,体表温度会下降,供应到皮肤表层的血液减少,就会表现怕冷,皮肤苍白等。

  2、寒主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这个大家也很容易理解的,像冬天或者天气变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不由自主的蜷缩起来呢,这是因为通过蜷缩身体可以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发,从而减少寒冷对机体造成的影响,而当寒邪侵袭人体过于严重时,蜷缩身体已经不能抵抗寒邪,我们的肌肉、经络、筋腱等也会收缩,于是就会出现抽筋,活动不利等症状。

  3、其性凝滞

  所谓“凝滞”,是指凝结、阻滞之义。水遇寒则凝,就好比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寒邪入侵人体,损伤阳气,人的体温降低,血液没有温度加热,就会使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当寒气凝滞在腹部就会引起胃痛、腹痛,若凝滞在四肢关节就会引起四肢冰冷、关节肌肉的痛症。

  寒有内寒、外寒之分

  通过对寒邪特点的了解,我们知道了寒邪是怎样使人生病的,而中医认为,寒有内寒、外寒之分。寒属水,为冬季主气,所以寒邪是冬天生病常见病因,但在其他季节也会因感受寒邪而引起疾病吗?当然也是会的,如天气变化,气温突然降低,人体保暖不足时最易受寒邪侵袭;另外,涉水淋雨,或汗出吹风,也是重要原因,这就是外寒。而内寒则是人的体质偏阳虚,即肌体阳气不足,每到冬季就会比别人怕冷,手脚都是一直冰凉;或平时饮食习惯都是进食过多寒凉食物,这样也是引起内寒的一种原因。

  当寒邪侵袭人体时,应该怎么来辨别呢?

  1、寒邪侵表

  症状:怕冷,发热,没有汗出,头痛、脖子连后脑勺僵硬强直,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受天气影响,天气变热疼痛就减轻,天气变冷或接触冷水疼痛就加重,容易抽筋。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

  2、中寒

  症状:发抖怕冷,肢体麻木,四肢冰冷挛痛,面色青白,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病机: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治法: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四逆汤加味。

  刘渡舟医案

  病案:唐某某,男,75岁。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其子恳求刘老诊治。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即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附子12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服1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按语:精神不振而见“但欲寐”,为少阴阳光不振,阴寒用事的反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虚神失所养,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手足发凉,脉不浮而反沉。故用四逆汤以急温少阴之阳气,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

  日常预防

  1、多穿衣服注意保暖:冬季季节变化无常,尤其是季节交替或下雨天时,要记得适时添衣。

  2、少吃冰冷食物:冬季寒冷,不宜食用冰冷的食物。夏天也不亦吃太多的冰淇淋,防止寒邪内生。

  3、没事多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4、多泡脚:寒从脚起,多泡脚能够很好的预防寒冷。尤其生姜泡脚更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