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二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二季 >

自学中医诊断——便秘的辨证方法

2016-07-14 14:06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刘伟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385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望闻问切,西医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当面对一个疾病时,应当根据中医内科疾病辨证原则,结合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与辨病三大点。

  全面分析病情分两步走

  就是说在辨证时,不仅要看到病症,还必须重视病人的整体和不同病人的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等方面来考虑。接着在掌握好病症的病机特点,如中医内科病证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其具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病机变化,掌握了不同病证的特点和病机,才能对各种不同病证进行鉴别。

  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对疾病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在同一疾病里可以有不同的证,称为“同病异证”,如感冒,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不同的病又可以有相同的证,称为“异病同证”,如水肿、腰痛等不同的病证,均可出现四肢怕冷的“肾阳虚弱”的相同证候。

  辨病:指掌握疾病内在的病变机理和发展规律。就比如感冒吧,起初只有发烧、流鼻涕、鼻塞,最后还会拉肚子,这就是疾病的一个发展趋势。

  小结

  把辨证和辨病这两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的全面准确认识,从而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便秘怎么治

  便秘是一个很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是由于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

  首先,我们知道大便跟肠胃有关,所以就可以明确该病的病位在肠胃。

  然后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并结合病人的整体情况,比如饮食习惯,平时是不是喜欢吃香辣的东西,或者学习工作压力情况,或者自身的体质是不是较虚弱等来进行分析判断。于是我们就可以掌握了该病的临床特点及病机变化发展规律。

  而在中医里便秘又可分为实秘和虚秘。

  实秘:邪热、寒积、气滞可引起邪滞胃肠,壅塞不通,大肠传导失职而成便秘。特征为腹胀拒按,治疗以攻积导滞祛邪。

  虚秘:气虚、血虚、阴阳虚等均可引起虚秘,特征为腹胀喜按,因虚证导致肠失温润,推动无力气,治疗以养正气为主。

  所以每一种便秘的证型都有各自的特点,以下就是便秘的几种分型可供大家参考。

  热秘:由于平日饮食过于辛辣,导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没有了润滑作用,粪质干燥,难于排出,形成所谓“热秘”。

  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便下困难,肛门灼热,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寒秘:由于平日饮食多偏向于生冷的食物,肠胃受寒,无力运化食物,让其凝滞于胃肠;而成冷秘。

  症状: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气秘:由于现在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很多人整天抱怨、忧虑,一烦恼就吃不好睡不好,周而复始,气机就郁滞在体内,通降失常,没有气推动糟粕外排,于是糟粕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或大便干结而成气秘。

  症状: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畅,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气虚便秘:这证型多见于体质本来就虚弱,阳气不足;或年老体弱,气虚阳衰;或久病产后,正气未复等。由于气虚推动无力,阴寒内结,便下无力,使排便时间延长,形成便秘。

  症状:排便断续不畅,粪质不干结,但欲便不出,便后无力,面白神疲,总感觉累,舌淡苔白,脉弱。

  血虚便秘:如《医宗必读·大便不通》说:“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由于血虚不养,致大便干结。

  症状: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苍白、脉细。

  阴虚便秘:该证型的人大多形体消瘦,体内津液不足,肠胃没有津液润滑,致大便干结于内。

  症状: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便秘:阳虚的人比较怕冷,属于体内的热不够,温运不了肠胃,使糟粕停滞而导致大便艰涩困难。

  症状:大便或干或不干,皆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痛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病案举例

  祝谌予医案:周某,男,62岁,1972年9月初诊。1970年3月患急性肺炎入院治疗,一个月后痊愈出院。此后体力衰弱,纳食甚少,每日不过四两左右,大便每每十余日一行,或服番泻叶,或用开塞露,始能解下大便,都如球状,颇以为苦。刻诊:纳少腹胀,大便难解,每解如球状,形体瘦弱,唇暗口干但不多饮,舌质红,脉沉细。

  诊断:诊为大病后阴液大伤,肠枯不润。

  用药:以桂枝加芍药汤为主方加当归肉苁蓉:桂枝9克,白芍30克,甘草6克,红枣5枚,生姜3片,当归15克,肉苁蓉30克,6剂。

  疗效:服药1剂,大便即下,腹不痛,胀亦消。连服6剂,每日均有大便,但量不多。食欲增,精神好。随将原方加5倍量,研为细末,蜜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一丸,以巩固疗效。

  按语:桂枝汤有滋阴和阳之功,加芍药则滋阴力更强,盖阴充则肠润,阳和则肠通,而大便徐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