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不容小觑的心气虚证

2016-01-26 14:51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雷婕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293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心气虚证是临床常见的、病势较缓、病情较轻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心气素虚;年迈体衰、脏气渐弱;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由久病气血双亏,心气乏源;或因误汗、过汗、汗出过多,心气随之而泄,导致心气不足。其证属虚,病位主要在心。日久可影响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极易造成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的发生。

  故心气虚的病因是心气不足,鼓动无力,症见心悸气短,脉细无力或结代,神疲体倦,心气不足,卫阳不固则自汗出。心气不足,气血不得上荣,故面色淡白。心气虚,中气不足,胸中气机不畅,故胸闷不适。

  心主血脉,藏神,“……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若心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血流不畅;心气不足,神失潜藏,故神不守舍。因而《症因脉治》说:“……心气虚则心主无威,心神失守。”故本证是以血运迟缓,心神不宁为病机特点。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可出现心阳虚,前文已述,亦可累及于肺,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亦虚,形成心肺气虚证。

  心气虚的治疗原则应为补心气,安心神。

  常用方药:

  1、养心汤加减:炙党参12克、炙黄芪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朱茯神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百合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气虚偏阳虚症状者。

  2、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克、炙党参10克、生地黄15克、阿胶珠10克、朱麦冬10克、大麻仁10克、百合10克、广木香6克、生姜6克、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心气虚偏阴虚而兼见脉结代,或促者。

  施治要点:

  1、心气不足出现的心悸、怔仲等症,易受不安静环境的影响和精神因素的刺激而使心神不宁,致使心悸、怔仲加重。因此,要注意使用柏子仁、枣仁、茯神、夜交藤、合欢皮等安神宁心之品。

  2、心气虚,运血无力,脉络瘀阻则出现心痛,此时治标多用芳香开窍、行气化瘀之药物。虽然能取效一时,但对久病气虚之人,辛散之力较大的麝香、冰片久用既耗气又损阴,可使心绞痛频频发作。此时最好加益气活血之药如红参(或人参西洋参)、参三七血竭等共研细末,每服3~5克常可提高临床疗效。

  3、在心气不足进一步发展而致心阳亏虚时,阳损及阴,又可导致真阴的耗损。营血不足,气血衰微,阴不系阳又可致虚阳浮越,可演变为一派阴虚阳亢、阳衰血亏的复杂证候,治疗上随之变化,用炙甘草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可获良效。

  4、老年人有郁闷伤感,条达不畅的心理特点。在患有心气不足所致的厥心痛时,常见到情志抑郁不畅。其心痛虽不严重,但发作频繁,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心痛频发,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真心痛",此时,因剧痛难忍,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极易导致心阳暴脱证的发生,所以在益心通络的同时,要加用一些疏肝解郁的药物如郁金香附玫瑰花、绿萼梅、乌药等,不仅能起到治疗效果,同时还有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