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欲疗小儿病,先断小儿脉

2015-11-30 10:12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代叶丽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240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小儿脉象的特点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

  诊小儿脉,与成人有所不同,因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分寸关尺三部。此外,小儿临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脉气亦乱,故难于掌握,后世医家多以一指总候三部。操作方法是医生用左手握小儿手,再用右手大拇指按小儿掌后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侧滚转寻三部;七八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九至十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十六岁则按成人三部诊脉进行。

  小儿脉象主病,以浮、沉、迟、数定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定虚实,不详求二十八脉。如浮脉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5岁小儿,一息七至以上为数,一息五至以下为迟。数为阳热,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迟脉主寒,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另小儿尚常见滑、紧、结代等脉,滑脉多为伤食或痰浊壅盛,紧脉主寒,主痛,结代脉多为心之阳气受损的征象。还需指出,小儿肾气未充,脉气止于中候,不论脉体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见,若重按乃见,便与成人的牢实脉同论。

  《本事方·小儿病》曰:“凡候儿脉,当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为平和,十至为发热,五至为内寒。脉紧为风痫,沉缓为伤食,促食为虚惊,弦急为气不和,沉细为冷,浮为风,大小不均为恶候、为鬼崇,浮大数为风、为热,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劳。凡腹痛多喘哎而脉数者为有虫,浮而迟潮热者谓寒也,温之则愈。”《婴童类萃·上卷》曰:“小儿脉大多风热,沉细原因乳食结。弦长多是膈肝风,紧数惊风四肢掣。浮洪胃口是火烧,沉紧腹中痛不歇。虚濡少气更兼惊,脉芤便痢并失血。前大后小童脉顺,前小后大必食结。四至洪来主烦满,沉细腹中痛切切。滑主雾露冷所伤,弦长客忤分明说,五至夜甚浮大昼六至夜细浮昼别。息数平和六至五,此是圣人传妙决。”

  医案:

  小儿浮紧脉案,杨某,女,5岁,2015年6月20日一诊:常易咳逆,近又受凉,畏寒无汗,发热不高,咳嗽气促,痰稀不爽,舌苔白腻,脉浮带紧。诊为风寒表实之证,兼夹里饮。治拟麻黄汤加味,散寒发表为主。处方:麻黄3g,杏仁2g,桂枝3g,甘草5g,川朴、陈皮各6g,半夏6g,5剂。

  6月26日二诊:寒邪初化,热已退净,咳嗽为平,痰黏量多,舌根白腻。里饮未去,再以温化。上方去朴,加细辛五味子干姜各2g,茯苓9g,5剂,药后仅有微咳,乃以二陈加味服之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