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234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正常脉搏的形象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0~60次/分(成年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有相应变化。
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
“有胃”,即脉有胃气。脉之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及全身气血的盈亏。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脉象中的“胃气”,在切脉时可以感知,《灵枢·终始》认为是“谷气来也徐而和”,就是说有胃气的脉应是不疾不徐、从容和缓。《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戴启宗《脉决刊物》则称:“凡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为胃气。”陈士铎《脉决阐微》指出:“毋论寸关尺,下指之时觉有平和之象,即是有胃气也。”这些论述,虽说法不一,但均可供参考。
现在一般认为,脉有胃气的表现是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是为有胃气。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冲和之象,便是有胃气。
胃为“水谷之海”,是人体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各脏腑、组织、经络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胃气的充养。脉之胃气亦赖水谷之气的充养,在一定程度上亦决定于胃气的有无。人以胃气为本,脉亦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少胃气则病,无胃气则死。正如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所言:“凡诊脉之要,有胃气曰生,胃气少曰病,胃气尽曰不治。”因此,诊察脉象有无胃气,对于推断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神
“有神”,即脉有神气。诊脉神之有无,可察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脉之有神的表现,李杲认为“脉中有力,即为有神”,周学霆认为“缓即为有神”,陈士铎《脉决阐微》中说:“无论沉浮、迟数、滑涩、大小之各脉,按指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而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胃有神。”综合各家之说,脉之有神是指脉律整齐、柔和有力。即使微弱之脉,但未至于散乱而完全无力;弦实之脉,仍带柔和之象,皆属脉有神气,反之,脉来散乱,时大时小,时急时徐,时断时续,或弦实过硬,或微弱欲无,都是无神的脉象。
脉贵有神与脉有胃气的表现基本一致,都是具有和缓有力之象,故周学海说:“脉以胃气为有神。”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而精气产生于水谷之气,故有胃即有神。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可体现在各个方面,亦可表现在脉象上。脉象有神,常人见之,精气充盛;有病之人见之,虽病而精气未竭。故观察脉神而推测病情,须与全身情况结合,病人形神充沛,虽见脉神不振,尚有挽回之望,若形神已失,虽脉无凶象,亦不能掉以轻心。
有根
“有根”,即脉有根基。脉之有根无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由于肾藏经,乃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人身十二经脉全赖肾间动气之生发,故《难经·八难》说:“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者,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
有根脉主要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因为尺脉侯肾,沉取侯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若在病中,证虽危重,但尺脉沉取尚可摸得,则为肾气未绝,犹如树木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不坏,尚有生机。正如王叔和所说:“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相反,若尺脉沉取不应,说明肾气已败,病情危笃。
总之,脉贵有胃、有神、有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胃神根三者是三位一体的,相互补充而不能截然分开,有胃必然有神、有根,即不论是何种脉象,只要节律整齐,有力中而不失柔和,和缓中不失有力,尺部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胃、有神、有根的表现,说明脾胃心肾等脏腑功能不衰,气血精神未绝,虽病而病尚轻浅,正气未伤,生机仍在,预后良好。
作者:李志刚(曲靖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