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拨开迷雾学中医,一解藏象学说的奥秘(2)

2015-09-07 16:44 来源:悦读中医 发布人:代叶丽 浏览:

  《内经》此论是以五行为框架,以五脏为核心,以象为标志,进行模拟归类,即心在五行属火,色赤,味苦,在四季主夏,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在情志主神,为阳中之太阳;肺在五行属金,色白,味辛,在四季主秋,在体主气,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在志主魄,为阳中之太阴;肾在五行属水,色黑,味咸,在四季主冬,主藏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肝在五行属木,在四季主春气,色苍,味酸,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在志为魂,是罢极之本,为阴中之少阳;脾是化生水谷精微之处,在五行属土,色黄,味甘,在四季主长夏,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肉,在志主思,属于阴中之至阴。

  《素问·八正神明论》以象解释气血运行的虚实,如:“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是以天气寒温阴晴变化说明对气血运行的影响。又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以象阐释五行五脏的生理功能,将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相联系,推演出脏腑与自然界五方、五季、六气、五色、五味、五音、五志、五体、五官九窍等的变动关系,形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相联系的五行系统,确立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

  藏象理论与整体观是中医学理论的灵魂,是古代先哲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引入阴阳五行学说,以取象思维方式对生命体进行抽象和综合归类所形成的,超越具体脏器组织结构的整体认识,用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与现代方法论中的系统方法是何等的一致。

  系统论方法的特征是整体性、关联性、环境适应性和非加和性。藏象理论中人体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和人体自身五脏系统的生克乘侮制化规律,充分体现了彼此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关系,特别是“小孔成像”理论,则更深层次说明了脏腑间功能的整合协调与放大交错重叠,而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项中。”

  《河间六书》说:“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肉轮指上下眼睑部位,属脾,主肉;血轮指内外眦血络,属心,主脉;气轮指白睛,属肺,主气;风轮指黑睛,属肝,主筋;水轮指瞳孔,属肾,主精。说明五脏精气构筑和支配眼睛的活动,眼目是五脏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就五脏开窍而言,肝开窍于目,所以目又可以直接反映肝或神的活动。

  如《灵枢·论勇》说:“怒则盛气而胸腹胀,肝举,胆横,眦裂而目拘,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也。”再如舌为心之窍,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系舌本;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连舌本。舌质可以反映脏腑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之深浅、胃气之盛衰存亡。有“气病察苔,血病观质”之说。从部位划分上: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说明五脏精气支配着舌的活动,舌是五脏精气盛衰和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在五脏中心开窍于舌,在病理变化过程中,不但“心”的病理变化可以从舌反映出来,而且还可以观察其他脏腑的虚实寒热、气血盛衰。

  其他还有耳穴、小儿察指纹、指诊等,都可以反映五脏的生理病理信息。“象”涵盖理,理寓于“象”,理象为一。中医学中有阴阳五行之象,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精气神、经络、卫气营血、四诊、八纲、方药等象,可谓是“象”医学。

  【本文摘自《草庐医录:步连珍五十年中医临证精要》(步东南整理)。来源于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编校发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