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132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经络学说不仅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且在阐述疾病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
1、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体表受到外邪侵袭时,可通过外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素问·繆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变反映于外。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如足少阳胆经入耳中,故胆火上扰可导致耳鸣或暴聋。
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相互联系,所以一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到另一脏腑。如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故心热可入于小肠导致小便黄赤甚则血尿。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循经诊断
循经诊断是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和分布部位及其属络脏腑进行诊断。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多为肺系疾患等。
2、分经诊断
分经诊断是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脉进行诊断。如头痛: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及项部者多与太阳经病变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