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2、皮部理论的重要意义不只是作为体表的分区,而是把这一分区看成是反映疾病和接受治疗的门户。外邪从皮部通过经络可影响脏腑。
《素问·皮部》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肺脏也。”说明了皮肤、络脉、经脉、腑、脏之间是有联系的,病邪可依皮、络、经、腑、脏的层次逐步深入。
皮部是医者“审、切、循、扪、按”之所在,《灵枢本脏》:“视其外应,已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观察皮肤和皮肤表面浮络的色泽变化是中医望诊的一项重要内容,《灵枢五色》篇专论观察面部一定部位的色泽变化来诊断疾病,如“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等。《素问经络论》还提到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即“心赤、肝青、脾黄、肺白、肾黑”。近代,在皮肤诊色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观察皮肤丘疹、皮下结节、皮肤感觉及皮肤导电量的变化来诊断疾病,这是皮部理论的新发展。
《灵枢经脉》“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关于皮部的诊察和治疗主要从卫气和络脉着眼,因而皮部诊法又称诊络法,审查的主要就是皮肤与络脉变化。
三、经筋病、皮部病的治疗及预防
1、《灵枢.经筋》说“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说明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焠刺。以发病部位的痛点作为腧穴,以恢复知觉作为治疗的尺度,并说明焠刺对经筋的热证不适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然一两次经筋的损伤是很常见的,一般也能较快修复的,这是因为人体具备强大的自我恢复系统。但是如果经筋处于长期反复的损伤或是经常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经筋会变得僵硬、紧张、痉挛,产生粘连的软组织,也就是筋结,这些筋结往往不容易自我修复而产生疼痛、麻木等诸多经筋疾病。
从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经筋病与某些职业、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很密切的关系。比如办公室的办公人员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是使用电脑,很容易造成手足太阳、少阳经筋的损伤,最后形成颈肩部的劳损、疼痛。以右手为主工作的人(右利),右肩肘部很容易出现劳损。现在很多青少年和年轻人长期面对电脑,用鼠标严重了还会得腕管综合症。所以,为了防止经筋病的出现,这些人群应该经常转换工作的姿势,间断休息,可以让颈肩部的经筋得到休息和放松。在用电脑的时候,半个小时,最多一个小时要站起来,休息或是活动一下,向窗外看一看。有时候还可以刻意多用左手使用鼠标,交替使用双手,一来是避免右手经筋损伤,二来对大脑也是一个良好的刺激,可以锻炼大脑左右半球的协调能力和思维能力,青少年可以提高大脑的灵活度,老年人可以预防痴呆。
2、皮部为“内病外治”和“外病内治”奠定了基础,内病外治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很广,“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因此,在皮肤施治过程中可以充分发动卫气,增强抗病能力,在传统刺法中,有专刺皮肤的“半刺”、“毛刺”(《灵枢官针》),近代又发展称为皮肤针,皮内诊等,临床上还有敷贴、艾灸、热熨等法,都是通过皮肤一定部位,对病变起作用,常被用来治疗某些内脏疾患,如气管炎、哮喘、胆囊炎等。外病内治是指以内服药治疗某些外科、皮肤科疾患,即根据患病部位所属皮部与经络脏腑相应关系而施以治疗,如对面部痤疮采用清利肺胃肠积热的治法,下肢沿肾经出现色素沉着,采用清利膀胱湿热的治法等。临床上往往取得不错疗效。
临床应用的针刺麻醉,可按切口皮肤循经取穴,对切皮时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这也说明皮部分区对循经取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王家绍:助教,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讲《推拿学》,《中医学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