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103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东汉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仲景为其字,南阳郡人,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至219年,年轻时师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真传,仲景刻苦钻研,青出于蓝,其医术在当时享有盛誉,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与董奉、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终成一代医圣。
张仲景与诗人王粲
张仲景作为一代医圣,医术享有盛誉,其高超医术,在各种文献中多有记载,尤以仲景为迦南诗人王粲望诊的事最为著名。
仲景游历各地,为百姓治病救急。一日,一书生模样的青年迎面走来,看起来二十多岁的样子,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粲,外表看上去风华正茂、气质脱俗。仲景细看之下便发现了问题,于是好心上前,直言对王粲说:“公子,你面色不好,是疾病之象,照此发展下去,你四十岁的时候眉毛就会脱落,过不了半年就会殒命,但只要服用五石汤就可以治好了。”王粲哪肯相信一个不知来由的陌生老人,只是拿了仲景给的药,之后却将其抛之脑后。三日后,仲景又特来见王粲,问他是否服药,王粲撒谎说已经服药,仲景无可奈何,只能慨叹“你的气色一看便不是已经服药的样子,你为何如此轻视自己的性命!”二十年后,王粲的眉毛竟然真的脱落,三月后,建安诗人王粲正如当初仲景预言的一样,不幸殒命。
张仲景与坐堂医
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时任长沙太守,正是疫病流行之时,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政务繁忙,不能经常走村串寨,为百姓送医送药,心中不安,于是他总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求医的百姓治病。一日,张仲景正在公堂审理案件,一位母亲带着生病的儿子前来看病,官差禀报给张仲景,说母子二人已等候多时,仲景一听,立刻说“快快把人请进来!”仲景就在公堂之上为患者进行了认真的诊断,最后处方落款时,在自己名字前面冠上了“坐堂医生”四个字。
张仲景公开坐堂应诊,首创坐堂医,他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世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治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而后来的药店药铺经常以“堂”命名,如同仁堂、达仁堂等等,以表达对医圣张仲景的崇敬之情。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建安时期,“疫病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不到十年的时间,本是南阳名门望族的仲景家族,两百多口人就有三分之二的人生病去世,而十分之七的人就是死于伤寒。亲历如此惨境,张仲景立志精研医术,解决伤寒病的防治问题,以免更多人被疫病夺去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真研读《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广泛搜集医方,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终于撰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称之为“备诸病之用而详方药之准绳”。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由于战乱而不幸散佚。但是经过后世不断整理搜集,分为两书,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前书遵循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热病,后者以脏腑辨证论治内科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际收方269首,使用药物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自成书以后,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后世医家包括孙思邈、钱乙、庞安时、许叔微、刘完素、朱震亨等人无一不重视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其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影像里辐射海内外,堪称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作者/祁天培 云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审稿/汪剑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