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肝胆相照”在疾病与辨证治疗中的主要体现:
1、肝病及胆
肝失疏泄则肝病及胆,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贮存和排泄。胆汁排泄不畅,不循常道,胆汁上犯,溢于面部肌肤,病人即有身目发黄,下流于膀胱,则出现尿黄等症状,因而有“肝病需利胆”的治法。
2、胆病及肝
胆道受阻,又会影响到肝,不能发挥疏泄功能因此,胆病常影响及肝,《医理真传》载“肝开窍于目,与胆为表里,表病及里,里热太甚……故目眩”,亦认为肝胆生阳衰微,阳不生阴不长,故咽干。胆气郁结,则影响到肝、肺之升降,此时宜降逆开郁化痰,郁结除之,则七情畅遂,肝木无郁遏之患。
古代医家描述的肝胆疾病的诸多症状在现代可见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癌等疾病,肝气挟胆火上冲,则头目眩痛,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出现颊肿瘿瘤等证。如《本草新编》述:“夫肝经与胆经为表里,邪入于肝,未有不入于胆者,或邪从胆而入于肝,或邪入于肝而尚留于胆,彼此正相望而相通也,柴胡乃散肝之邪,而亦散胆邪之药,故入于肝者半,而入于胆者亦半也故治肝而胆之邪出,治胆而肝之邪亦出也”。
肝胆相照,密不可分,根据诸多医家的论述,肝胆同治也成为肝病的重要治则,就慢性肝炎而言,重视疏利胆腑,肝胆同治,可达到稳定肝功能,缩短慢性肝炎病程,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或延缓肝硬化进程,正所谓“胆腑不清,肝无宁日”,充分体现了肝病治疗中“肝胆相照”的观点,同时亦体现了中医学中治未病以及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
作者简介
陈广超:医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学》等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