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10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编者按:本栏目3月4日发布了《什么是中医辨证论治》一文,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辨证论治”这一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治则,大理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刘正求副主任医师从生活中常见的“如何挑西瓜”入手,生动形象地解释了“什么是辨证论治”,让大家能对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基本治则有更深刻的理解。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治则,由于它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种证候,它既区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部对症治疗,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生搬硬套的方法。因此,它被称之为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
怎样理解辨证论治?
我举一个挑选西瓜的例子。面对一车西瓜,如何挑选出一个又红又甜的西瓜来?大家都知道有两种办法:一是把它切开。看看红与不红,尝尝甜与不甜,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借助工具,结论准确,缺点是一旦切开,不能复原,空气和细菌进去了,切开的西瓜很快就会腐败变质,很多人不愿意用切开的方法。二是整体观察,综合判断。如看看西瓜外皮的颜色,看看瓜蒂的形态,拍拍西瓜,听听声音,掂掂西瓜,称称重量,同样知道西瓜的好坏。前者是西方科学研究的:“还原论”方法,后者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整体观”方法。中医辨证论治采用的是后者。
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即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其中,“证”与“症”的概念又不相同。“症”指症状,如头痛、咳嗽、呕吐等。“证”指证候(包括一组症状群),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由于它辨证地分析了疾病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基本上是从证候入手的。例如感冒,出现的发热、恶寒、头痛、流涕、脉浮、舌苔薄等症状属表证,但因为致病因素有风寒、风热的不同,人体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异,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气虚感冒、阳虚感冒、阴虚感冒等不同证候。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候”是属于风寒还是属于风热辨别清楚,人体是属于气虚、阳虚,还是属于阳虚、血虚辨别清楚,才能确定用辛温解表,或是辛凉解表,或是温阳解表,或是滋阴解表,而给以适当的治疗。
同时,辨证论治要辨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既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同一证候。这种情况,我们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治疗。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性不同,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不同。还是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夏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治疗时常选用香薷、苍术、藿香等芳香化湿之品,以祛暑湿而解表,即使是偏于风寒也不用辛温之麻黄,而是选用苦温之香薷,这就是“香薷为夏月之麻黄”之说。由于体质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如素体脾胃虚寒或有慢性胃病的人感冒时,则慎用辛凉或苦寒的感冒药,并加用健脾和胃,理气宽中的药物。与此相反,也有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比如,高血压病、脑梗塞、冠心病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其病变过程中均表现为痰瘀内阻,气滞血瘀的证候时,就都可以采用活血化瘀,涤痰通络的方法来治疗。又如疝气、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采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来治疗。
由此可知,辨证论治采用的是“整体观”方法,辨证强调全面收集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施治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不同的治法。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作者/刘正求(大理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审稿/汪剑(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