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神医华佗的医案启示——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2015-06-24 14:18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8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导语:本栏目3月6日发布了《什么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一文,为了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中医思维,栏目主编汪剑博士特别引用神医华佗的一则有趣的医案故事,更生动地帮助大家理解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华佗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名医,他的生平事迹载于《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受到后世万代景仰,被后人视作是神医的代表。

  据晋代史学家陈寿《三国志》所载。有一次,有两位病人找华佗诊病。这两位病人一位叫倪寻,一位叫李延,都是衙门里的小官差,两人因为是同事,平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可以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这一天,可能是感冒流行,两人一起病倒了,而且得病的症状都是一模一样,都是头痛、发烧,他们找当地大夫开了一些药吃,也不见好转。

  倪寻告诉李延说:“我俩同时都生病了,而且都得的都是一样的病,都是头痛发烧,这么多天了也不见好,不如我们一起去找华佗医生看看,听说他的医术很厉害。”于是二人约着一起到了华佗家里,请华佗看病。华佗分别为倪寻、李延诊病后,给倪寻开了导泻的药物(如大黄芒硝一类的药物),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物(如麻黄桂枝一类的药物)。倪寻和李延二人明明都得的是头痛发烧的病,而且又住在一起,又是同时病倒,按理说同样的病可以开同样的药来治疗嘛,为什么华佗先生却用了不同的药呢?倪寻、李延都感到十分奇怪,于是一起问华佗先生。

  华佗听了二人的疑问,微微一笑,说:“那是因为你们二人虽然病情、症状相同,但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和疾病的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倪寻你的病是因为里实证引起的,病邪在体内,所以我用泻下的方法,让病邪从体内排出。而李延你的病是因为表实证引起的,病邪在体表,所以我用发汗的方法,让病邪随汗而解。所以我开出的药是不一样的。”

  倪寻、李延听了华佗先生这一番解释,将信将疑,只好带着各自的药回家服用,没想到效果都出奇的好,倪寻吃了药拉了拉肚子,李延吃了药发了一下汗,第二天两个人的病都好了。

  总结

  华佗先生的这一则医案故事就是典型的同病异治的代表性医案。倪寻、李延虽然住在一起,又同时病倒,并且从表面上看,得的病都是一样的,都是头痛发烧。但是中医看病非常强调个体化治疗,强调诊治疾病一定要针对具体的病因病机,就是要看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了疾病以后,疾病又是如何发展的,导致了人身体内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再根据这些病因和病机变化、发病阶段来针对性用药。倪寻的病类似于《伤寒论》里说的阳明腑证的层次,邪气在里面,所以用通下导泻,有可能用的是承气汤泻下一类方药。而李延的病类似于《伤寒论》里说的太阳表实证,邪气在卫表,所以用发汗解表法,有可能用的是麻黄汤发汗一类的方药。

  再以大家常见的感冒为例,几个人都感冒生病了,找中医看病,虽然都是喷嚏、流涕、咳嗽,但中医医生却有可能说这一位是风寒引起的感冒,那一位是风热引起的感冒,所以这一位应该吃风寒感冒冲剂,那一位应该吃风热感冒冲剂了。这就叫做同病异治。

  与此相反,也许两个人生病了,一位是腹泻,另外一位是胃痛,是不一样的病,找到了中医,中医可能会说:“哦,两位都是脾胃虚寒引起的,只是表现出来的病不一样,都可以吃附子理中丸。”原因在于虽然病不一样,但是病因病机是一样的,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病开同样的药,这就是异病同治。因此,中医看病,根本在于要找出引起疾病的病因病机,也就是辨证之后,才能够准确下药。(作者/汪剑: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