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的脾胃病症,直接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中医药在调理脾胃,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有特色和优势。和胃疗疳颗粒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成药。
厌食症的主要症状是纳呆食少、腹胀、大便不调、烦渴和烦躁性急。从发病机理来看,外感、劳伤、饮食、情志因素均可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虚弱,脾气不升、胃气不降、精微不化、腐浊不排、清浊不分,从而产生胃动力障碍性疾病,其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胀满,嗳气、反酸等。
厌食病程持久,则胃受损、津液干涸、脏腑失养而发展为积滞,中医名为“疳”病。唐宋时期,医家认识到,造成“疳”病的原因,还与寄生虫侵袭有关,常用杀虫制疳的方法。
和胃疗疳颗粒的功能和主治是:“健脾和胃,化食消积。用于脾胃失和所致的不思饮食,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虫积腹痛等。”
临床试验表明:和胃疗疳颗粒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促进食欲、增加食量的作用,且对主要症状纳呆食少、腹胀、大便不调、烦渴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李萍,朱瑛等,和胃疗疳颗粒补做70例Ⅲ临床试验总结报告资料.2004.)
和胃疗疳颗粒组方合理,配伍得当,其中白术、茯苓、莲子等运脾健脾利湿;青皮、柴胡、白芍等舒肝平肝;山楂、麦芽、槟榔等化积消食;沙参、麦冬、乌梅等养胃育阴,体现了本药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特点,且药味酸甜可口,小儿易于接受,服用方便。
处方中使用槟榔杀虫。这一用途,传说来自云南傣族山寨。很早以前,一个名叫兰香的姑娘,勤劳贤惠,与本寨的小伙子岩峰相恋。两人你来我往,感情日益深厚。正在这时,兰香的肚皮渐渐大了起来,腹胀大如球,岩峰怀疑兰香爱情不贞,和她断绝了往来。兰香的父母以为女儿做了丢人的事,痛骂兰香。兰香满腹委屈,含着泪水离开了家门。饥饿难耐,兰香就摘树上的果子充饥,接连吃了几天,兰香的腹部竟然平下去了。她回到寨子,寨里人惊奇,于是纷纷到林子里查看,只见兰香在那里便下了许多虫子。这才明白,原来兰香得了虫积肿胀病,是树上的果子治好的。但树上的果实人们还不知道,因兰香的出走是冷酷无情的小伙子的原因,都责怪他是“冰郎”,说来说去,这味药也叫“槟榔”了。现代研究证实,槟榔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对蛲虫、蛔虫、钩虫、姜片虫等也有驱杀作用。
和胃疗疳颗粒是昆明治疗疳积的验方“化虫散”的改进方。据昆明市档案馆档案,民国时期,此方药以“化虫散”之名在昆明中药铺制造和销售。许多中药铺作为统一的成方配制,如“益兴和药号”“万康药号”“保安堂”“杨衡源保龄药室”等,均制售“化虫散”。
新中国成立后,昆明市人民政府卫生局组织药品审查委员会审查,将“化虫散”处方加减,以“清肝化虫散”之名编入《昆81方》(1954)。之后,清肝化虫散载入《云南省药品标准》(1974)。
因散剂小孩吞服不便,清肝化虫散改剂型为清肝化虫颗粒(冲剂),处方不变,1985年5月,经云南省卫生厅批准生产。2002年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时,经国家药监局组织专家做医学和药学审查,对主治功能作了非实质性的文字调整,并更名为“和胃疗疳颗粒”。
除治疗虫积、厌食症外,和胃疗疳颗粒加阿奇霉素和水杨酸铋治疗小儿慢性胃炎“能缓解厌食和缓解脘腹压痛,能提高总有效率”(彭文娟,陈小蓓,陈敏等. 和胃疗疳颗粒联合他药治疗小儿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1.)
资助项目: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提升科技社团能力服务创新发展项目“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第1期)”
实施主体: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项目组组长:葛元靖 副组长:钟祥刚、张小贝
审核:谢民秀 主编:杨祝庆 编辑:王云鹏、余思源
作者:刘艳/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