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药故事·昆中药篇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云药故事·昆中药篇 >

云药故事-昆中药篇(41)——古方新用的感冒疏风颗粒

2016-02-02 08:53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罗娅宁 浏览:

  滇池南岸,晋宁县晋城镇,马进生正在自家的山地里点紫苏子,老马要赶在下雨前下种。“这些年,我出紫苏的种子,请一些熟人去种。” 坐落山谷的南山村双龙湾,土地肥沃。40多岁的马进生,做药材生意已经好多年了。“本地主要种蔬菜。紫苏多在偏僻的地方去种,一年一发。”靠种植和收购紫苏叶,马进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药农,他直接把紫苏叶卖给药品生产厂家。

  3个月之后,这种开粉红或紫红色花的植物枝叶茂盛,叶面绿色或紫色,飘着淡淡清香。除去杂质或老梗,切细,干燥,即为常用的发汗药。“云南的紫苏质量好,省外客商都来进货。”马进生说。

  这株草本植物,云南各地常用来发汗散寒,宽中理气。西双版纳傣族称它为“般尖”、“甲阿娘”,遇到产妇发热、感冒头痛、咳嗽,傣族阿妈用紫苏叶一把,煮成汤,或加点苦菜一同煎煮,喝下全身舒服。石林的哈尼族则用来治疗肺结核。

  570多年前,滇池东北部,嵩明县杨林镇,村里一位年轻妇女抱着小儿来找兰茂看病,幼儿喉内有痰,声如扯锯子一样,呼噜呼噜,厉害时更是吼喘不停。兰茂平时喜爱收集民间医药经验,这次,他结合自己的钻研,制出“苏子散”给幼儿服用。用苏子一两,巴豆五钱(去皮炒),杏仁五钱(去尖炒),共研为末,用白开水送下,“用此方良效”,兰茂用紫苏的这一医案记载在明正统元年(1436年)他著的《滇南本草》之中,也用于老年人久咳嗽吼喘。

  470年后,1910年大理凤仪人杨兴周在南门正街(今正义路)租赁清真寺房产铺面,开设“大安堂”,经营汤药丸散。他制售的伤寒门的多种中成药,均使用紫苏叶,如苏风宣和丸、疏风保童丸、疏风双解丸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昆明历史上许多药店共同的经营法则。福林堂等著名中药店也是这样。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卫生局从各药铺生产的3000多种药品中,筛选出81种成药配方,审核作为同业制剂之标准,“感冒苏风丸”列入伤寒门,药名中的“苏”突出了紫苏叶的作用。后来,由于该药品标准从地方标准升为国家标准,药品更名为“感冒疏风颗粒”。

  颗粒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云南应用的一种新剂型,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原称冲剂,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质量稳定、方便携带和服用等特点。感冒疏风颗粒的生产中使用了“包合技术”和喷雾干燥制粒技术,锁住了紫苏叶、麻黄等药材的挥发油,药材的有效成分得以利用。目前,还开发出无糖型的感冒疏风颗粒,适合忌糖患者和肥胖患者使用。

  感冒疏风颗粒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和“桂枝汤”这两首经方和云南地道药材紫苏叶、桔梗等药材相结合的产物。全方十二味药材,由于融入了紫苏叶、桔梗等地产药材,古方新用,使感冒疏风颗粒“辛温解表,宣肺和中”的疗效更加显著。

  感冒疏风颗粒的主治是“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头痛怕冷,鼻流清涕,骨节酸痛,四肢疲倦。”

  有紫苏叶参佐,感冒疏风颗粒对风寒感冒初期,鼻流清涕疗效明显,成为风寒感冒的良药。经典古方走进寻常百姓之家,令人一身舒畅,虽无“苏”之名,但功在其中,正如参与感冒疏风颗粒研究、生产、销售和推广的无数普通人一样。(作者: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孙蓉)

(本文原载于2014年7月8日《云南日报》第12版:云财富·健康食尚栏目)

本栏目策划:林钟展 主编:杨祝庆 编辑:王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