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语叫风平浪静,说的是自然现象,无风而水平如镜,宁静安然。相反,有风就起波澜,风大,就要波涛汹涌,台风,就要浊浪排空,造成灾难。感冒也是这样,是由于“风”在体内作怪,身体会出现的状况。治感冒就要疏风,寒、热随风疏散,身体自然就无恙了。
这一点,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他们把感冒叫做“伤风”。据说南宋年间,朝廷最高学术机关设有轮流值班制度,每天晚上有一名阁员值班。那时值班员开溜成风,每次开溜都为自己找借口,值班登记簿上均写着“肠肚不安”。有名叫陈鹄的太学士,他开溜时不写“肠肚不安”,标新立异大书“感风”二字。陈鹄认识到感冒是感受风寒、风热引起的外感病。也就在这期间,南宋医学理论家陈无辉首次将感冒病区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外因又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反常气候变化。
专治“伤风”、“风寒”的药,东汉末年张仲景常用的是“麻黄汤”和“桂枝汤”。旧时昆明的老药铺多开有这些汤剂,疗效显著。为方便患者,一些药铺把它加入云南地道药材苏叶和防风等药材,制成成药出售,称“感冒苏风丸”。据《云南省志·医药志》编纂材料记载,解放前昆明福寿药房、大安集生、德泰药号、济生堂、万寿堂、福林堂、寅生堂、保和堂等90多家药店和制药企业,绝大多数都生产和出售“感冒苏风丸”,表明那时这药已深入人心,普遍使用。最早出现在市场上的是1796年,江西帮刘姓在正义路、长春路开设的利济堂有售,江西帮张姓在正义路南段开设的六和堂也有售。
1954年昆明市卫生局把“感冒苏风丸”列《国药八十一种成药配方目录》中。后来改称“感冒疏风丸”。从那时起到现在,它一直是云南省考核的50种重点中成药产品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老药感冒疏风丸的制造企业,在保证原配方的前提下,对工艺和剂型加以创新,除生产原感冒疏风丸这一大蜜丸外,还研制出该药的水蜜丸、颗粒剂和片剂,分别叫感冒疏风丸、感冒疏风颗粒和感冒疏风片,是风寒感冒初期的常用药。
片剂一般是将药材细粉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压制成的圆片状的剂型。因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计量准确、质量稳定等特点而广泛适用于现代中药。感冒疏风片属于口服片剂,在胃肠道内崩解而发挥疗效。
感冒疏风片的功能是“辛温解表,宣肺和中”。主治是“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头痛怕冷,鼻流清涕,骨节酸痛,四肢疲倦。”
如同传统剂型一样,现代剂型的感冒疏风片,最大的特点是病因抓得准,抓住了攻克病情的主要矛盾。在疏风散寒时,既扶正气,又攻邪气,双管齐下。比如,用麻黄、桂枝、防风、紫苏叶、生姜等疏散风寒,又配用大枣、谷芽等健胃,护卫正气。中医有“感冒疏风片,片片疏风寒”的歌诀。
感冒疏风片现在用铝塑包装,一板12片,透过塑料薄膜可见棕黄色的药物素片。用量每次4片,用开水送服。其味道是苦中带甜,微微酸涩。片片药物,驱散的是寒风冷雨,迎来的是风平浪静。
感冒疏风片2009年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云南省补充药品目录。2011年被认定为“昆明名牌”产品。目前,感冒疏风片为云南特产中成药,昆中药有生产。它还是国家医保药品和云南省医保药品。(作者: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凌)
(本文原载于2014年6月18日《云南日报》第11版:云财富·健康食尚栏目)
本栏目策划:林钟展 主编:杨祝庆 编辑:王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