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战国时,赵王想再用名将廉颇,便派人去看看廉颇的身体状况,能否胜任。使者一看,廉颇饭量还好,便回来报告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饭量好不好,一直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态的标准,尤其是对上了年纪的人,饮食是一项重要指标。
现在,饭量问题依然是困扰人们的重大问题。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我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偏差。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增加的同时,植物性食物,特别是谷类和根茎类食物消费量下降。”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疾病。专家指出,“这一变化会使该人群中与超重、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提高,医疗负担相应增大。”(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2006)
中医认为,荤食过量,往往伤及脾胃。然而“脾胃乃生化气血之源,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在维持机体运转中发挥重要作用。食物在胃和小肠中消化吸收,并依赖脾的运转,以传递达各脏器。如果脾胃受伤害,水湿不能运化,就容易堆积。水湿内积,会导致许多疾病,轻的有胃部隐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腹泻等脾虚的表现,包括上面提到的饭量不好;重则出现超重、肥胖以及西医称的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慢性结肠炎等慢性病。小儿多出现挑食厌食等症状。
湿是中医的“六淫邪气”之一,湿气变化多端,常与寒、热、风等其它治病因素相伴,而形成寒湿、湿热、风湿等兼症,令医家棘手。
昆明风多湿盛,湿易困脾,每每影响气血之生化。对此,昆明老中医积累了丰富的除湿经验。解放前,在福林堂、杨大安堂、杨衡源保龄药室等药铺里,就制售参苓白术散等脾胃药。那时,昆明名中医,如李幼昌等人,喜欢用参苓白术散来健胃除湿。
参苓白术散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经典名方。该方“主治脾胃气虚挟湿。症见四肢无力,形体虚羸,饮食不化,或吐或泻,胸脘痞塞,面色萎黄等”。症状都是湿气侵入脾胃所致。
1954年3月“参苓白术散”收载于《昆明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审查合格国药八十一种成药配方目录》之中。后来,生产企业改良,1997年国家药典委员会将本品定名为“参苓健脾胃颗粒”。目前,参苓健脾胃颗粒进入《国家基本药物云南省增补目录》中,患者获取更加方便。
按照国家标准,参苓健脾胃颗粒的功能主治是:“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参苓健脾胃颗粒由北沙参、山药(炒)、薏苡仁(炒)、茯苓、砂仁(盐炙)、扁豆(炒)、白术等十味组成。其中,北沙参、白术为君药,起到补脾健胃,益气阴的功效;茯苓、薏苡仁、扁豆、山药为臣药,起到健脾化湿,又顾护脾胃之阴的作用。诸药合用,补脾健胃,利湿止泻。
北沙参为草本植物珊瑚菜的根,与南沙参相比,北沙参滋阴作用较好。茯苓是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在赤松或马尾松根上,主产于云南、安徽等地,为“利水除湿要药”。参苓健脾胃颗粒,以这两味药材来命名,突出了这个中成药的专长——补阴与渗湿。
“三分治,七分养”,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平衡膳食,加强运动,劳逸结合,保护胃肠功能,保证“尚善饭”。如果饭量还好,你就可以度过一个个快快乐乐的春夏秋冬。(作者:陈宗凤/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本文原载于2013年7月24日《云南日报》第12版:云财富·健康食尚栏目)
本栏目策划:林钟展 主编:杨祝庆 编辑:王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