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每每读到李清照的这首词,我不免猜测,这位词人是感冒了,而且感得不轻。她不仅是感情受伤,更有身体的伤风。
我这一猜测是有道理的。一般而言,感冒有二个因素:内因和外因。当一个人吹了风,淋了雨,受凉了,又没休息好,劳累压力大,抵抗力下降,难免不感冒生病的。而李清照此时恰好两者兼而有之。你看,外因,李清照当时面临的是“晚来风急”,就是说,傍晚刮来阵阵秋风,“乍暖还寒”,大自然,四季更替,风雨无常,花开花落。她可能为此受了风寒。内因,她说自己“憔悴损”,加上她那时的情志,孤寂,辗转难侧。内外因相加,哪有不伤风的。
我琢磨,她得的是风寒感冒。她可以抓副汤药喝喝,也许就不致幽怨“独自怎生得黑”。因为,李清照是北宋时期的人物,那时,离东汉末年就出现的风寒感冒药“麻黄汤”与“桂枝汤”已有100多年了。这两剂那时已相当成熟了。不过,这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是否真的用过就不得而知了。我们知道的是,云南人使用这两剂药,还比李词人更晚。在她之后至少四五百年,也就是说到了明朝,云南才引进和使用“麻黄汤”与“桂枝汤”。
作为成药,这两剂药到了清末才见流通。清代咸丰丁已年(1857年)创立的昆明著名药店“福林堂”,配有其成药。其它药店,如杨大安丸药房、仁寿堂等药店,也有制售的。
一位署名“星云”的老昆明人,在南蛮风文学网上发了一篇回忆昆明的文章《糕点铺和中药铺》。文中说:“我上小学二三年级时,跟爷爷奶奶住在城里的崇仁街,遇着伤风感冒、消化不良等小毛病,奶奶就让我到金碧路、三市街、东寺街上的中药铺里买苏风丸、山楂丸、仁丹、凉茶,吃上几回也就好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苏风丸和甘草盐木瓜。苏风丸有一种是小粒小粒的,叫水叠苏风丸,买的时候,药铺里还给你点苏叶,用苏叶泡水就着苏风丸吃,吃上两回感冒也就好了。” 苏风丸是在“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并加紫苏叶、独活、桔梗和谷芽而组成的。
这里所说的水叠苏风丸,后来叫“感冒苏风丸”。早时的水蜜丸又叫“水叠丸”。1954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审查合格,感冒苏风丸收载于《国药八十一种成药配方目录》。后来改名为“感冒疏风丸”。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家昆明的药企,在感冒疏风丸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新的剂型——片剂和颗粒剂,叫感冒疏风片和感冒疏风颗粒,服用更加方便。1996年,感冒疏风丸和感冒疏风片收载入国家《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感冒疏风颗粒于2002年由“云南省药品标准”上升为“国家药品标准”品种。
根据药品标准,感冒疏风丸具有“辛温解表、宣肺和中”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头痛怕冷,鼻流清涕,骨节酸痛,四肢疲倦”。
我眼前又闪现出李清照裹紧单衣的身影,不由得赠她一句:“粒粒丸丸,叠叠密密片片,乍暖还寒时候,正好将息。”(作者:孙蓉/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研究所)
(本文原载于2013年5月22日《云南日报》第11版:云财富·健康食尚栏目)
本栏目策划:林钟展 主编:杨祝庆 编辑:王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