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有方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疾病有方 >

颜德馨:治疗内科急症的临床经验

2018-07-31 15:44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李丽红 浏览:

    ▶本文为《疾病有方》专栏第4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一、急痛

  1.疼痛病机: 不通、不荣

  疼痛是一种症状,它泛见于许多疾病,以病位分,可作三大类:

  (1)躯体痛:包括皮肤、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肌腱、关节,关节囊、滑膜、骨膜等损伤引起的疼痛。

  (2)头痛: 有因颅内因素的脑膜刺激和颅内血管扩张,以及颅外因素的紧张性头痛与偏头痛。

  (3)内脏痛: 有属胸壁、脑膜、心包膜、心肌、食道疾患引起的胸痛,有属腹壁、腹膜、腹腔内脏疾患所致的腹痛。

  中医学辨痛一概以虚实两途分之,实性疼痛多由邪滞经络、脏腑,气血阻滞,病机为“不通则痛”。依据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授予通利之剂如通下、疏达、活血、消滞、化瘀等法效果可靠。至于虚性疼痛,其病因与实住迥然有别,总其病机为 “不荣则痛”,主要由于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亏虚,致使经络四肢百骸、孔窍脏腑气管失于荣养充濡而引起。

  就疼痛病程而言,有初、中、末三期,反映了正邪斗争、相互消长的特点。初期正盛邪轻,以郁结多见;中期正盛邪实,常以结、热、瘀三者相兼并转化为主;后期或邪退正复(痊愈),或正虚邪恋(转为慢性),或正虚邪陷出现厥、闭、脱等危象。

  病位与层次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阴阳失调在病情表现上的轻重,病邪由表人里、由浅人深、由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发展,随着病位向里转移,病情也随之加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洽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疼痛中正邪相争总要伤及机体的气血,故不考虑正虚是不客观的,只是应区分标本,孰为标实本虚,孰为标虚本实。

  2.躯体急痛:治以温经逐邪

  躯体急痛范围较大,常见病种有风湿热引起的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病,血栓闭塞住脉管炎,多发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狠疮,硬皮病等。《内经》里常是痛、痹不分,痹证除疼痛为基本特性外,还有酸楚、麻木、重若、活动障碍等系统症状,而临床所见躯体痛也确实有这些副症存在。归属问题实无争端之必要,参照痹证对躯体痛辨证沦治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痹证虽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说,但人体素质不同,感邪亦各有偏牲。故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治痹既不可偏执一端,亦不可主次不明。治痹不效之因,大半在于用药散杂,不能切中病机,论治要点在于“温经”和“逐邪”。凡见疼痛剧烈,遇寒更甚,局部不温,舌质不红者,为寒胜。轻者五积散,重则《金匮要略》乌头汤。痹之因于寒者固多,因于热者亦复不少,热痹可由素体阴虚,内有蕴热,与风湿相搏而成,也可由直接感受风湿热毒所致。

  本型特点是热毒内壅关节,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痛不可触,口渴烦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治当清热逐邪,凉血通脉,可用桂枝白虎汤合当归拈痛散。临床另有一种寒热错杂型,外有寒束,内有热积,寒热胶固,关节疼痛每致变形,草乌、石膏同用,佐以威灵仙鬼箭羽、露蜂房、制乳没之类,或服龙马定痛丹。

  湿毒之邪侵及关节,大筋软短,小筋驰长,拘急痰弱互见,四妙丸加萆薢、土茯苓、蚕沙、木瓜、桑枝、秦艽、防已、豨签草、海风藤、海桐皮、络石藤出人为方。痹证日久,邪踞络脉,瘀血阻滞,顽痹经年不愈,可用身痛逐瘀汤加黄酒,麝香为引导。

  久病归肾,邪深至骨,精血内亏,身体羸弱,皮肤枯槁,疼痛掣骨,萎弱履艰,甚则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用石刻安肾丸主之。亦有痹证迁延损及营卫,血脉不荣,痛则恶寒汗出,面色萎黄,短气乏力,肌肉瘦削,食少便溏,脉多缓迟,常投当归芍药汤加桂枝、黄芪苍术、千年健、五加皮、大枣生姜

  痹痛本属正虚邪实之证,为便于临床治疗,分实证、虚证两大类。实痹以攻为主,拔寒宣痹、祛风利湿、逐邪通络;虚痹以养为本、温补营卫、温通肾督、柔和筋脉。倘于温经与逐邪之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其效倍增。益气血贵乎流通,攻逐以活血为主持不免伤及正气;补益少化瘀辅佐难免碍滞枢机。用药过偏,徒增病机之偏,必不能使之归于条达和平。

  3.胸痛心痛:复其气化

  胸痛是否可以代之以胸痹,其论失妥。胸痛乃呼吸系统疾病,病变损害乃附膜所引起,常伴有咳嗽、气急、呼吸困难,与中医传统病名“结胸”、“悬饮”颇相似。胸痹则与循环系统的冠心病相类似,其症状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满气塞不得卧,逆气呛心,故又名心痛。概念既明,治疗自有区别。

  治干性胸膜炎,常取柴胡去半夏加爪蒌汤佐千金苇茎汤,颇有效验。咳嗽加杏仁、百部;气急加、桑皮。干性胸膜炎进一步发展,可变为渗出性胸膜炎,用十枣汤改丸,甘遂芫花、大戟各等份为末,取1g,枣肉为丸,一日2 次,枣汤送服。得快利,糜粥将养,义取“治之以峻,行之以缓”,恐汤剂荡涤有过,损伤正元。

  冠心病凡有典型的发作性心绞痛者,警惕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和心前区,同时伴有气短及胸部紧闷和压榨感,烦躁不安,心慌。中医辨证血络痹阻,胸阳不宣。治宜先通后补,或通补兼施,即先标后本,或标本同治。通法收效较快,常设活血化瘀、通阳宣痹、芳香劫痰三法。有人持 “痛无补法”之论,不同意用补益药,按照 “虚则补之” 的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上讲,都是合理的。温通法不宜久用过用,恐耗心气心阴,尤其要考虑中老年气阴两虚的特点。

  创制“养心汤”,方用:

  党参15g,黄芪15g,葛根9g,

  川芎9g,丹参15g,赤芍9g,

  山楂30g,石菖蒲4.5g,决明子30g,

  降香3g,三七粉、血竭粉各1.5g (和匀分2 次□服)。

  此方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芳香破气,化瘀止痛。有些使用硝酸甘油不能绥解的病例,止痛效果来得快,消失也快,随止随发,致使心肌耗氧徒增,更加损伤心气、心阴。此方益气化瘀、扶正祛邪,经临床验证,缓解心绞痛迅速而且持久,实验室结果对恢复心肌功能也有较好的作用。

  对胸痛、胸痹可取用“气化”达到止痛目的,止痛不在攻补之间,而在匀气荣血。用辛理气而毋破气,用柔润涩而毋滋腻,用宜通而毋拔苗肋长,方得气化之真诠,气化者,复其生生不息之机。

  4.脘腹剧痛:法用开郁散结

  脘腹为人体六腑所居之处,奇经交汇之所,气机升降之要冲,清浊泌别,出入转化,无不赖之于此。其特点宜和宜降,宜顺宜调,以流通为贵。急性脘腹疼痛诱因虽有寒、热、湿、虫、积、手术等不同,但总的病理机制缘于血泣脉急,经络闭阻不行,扰乱六腑降和顺调之功能,传导失常,气血乖违,升降逆乱,气机窒塞,浊拟营留,遂成不通则痛之候。

  将脘腹疼痛辨证分类定为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六类。寒气客犯经脉稽迟拟涩而痛;热气留中则虽热胶固,闭塞不通而痛;虚则运转无力,推送乏能,气聚而痛;实者浊邪壅满,气急阻碍,积蓄而痛。初痛在气,久痛及于血络。

  脏腑的病变不同,脘腹疼痛部位常能区分之,如脘胁痛责之肝胆,脘腹痛责之脾胃,脐周痛责之肠腑,右少腹痛病在阑门,两少腹痛牵及腰病在带脉,小腹结滞病在膀胱,满腹疼痛病涉三焦,痛而兼胀病在气,痛而腹不胀,为有血。腹痛的临床表现虽然复杂,把握病机特点“郁结”二字。 就可执简驭繁,治之有据。

  胃脘痛属肝郁气滞者临床最多见,长期情怀不畅,忧思郁结,肝气不得疏泄,气机呆顿,借助木能疏土,喜以丹参饮、百合汤、金铃子散三方合剂,重用白芍,参以九香虫、醋灵脂、白螺丝壳投之辄效。

  胆囊炎、胆石症属肝胆失疏,气血阻滞,可用“利胆丸”:

  半夏9g ,陈皮g,神曲9g,

  山楂9g,谷、麦芽各9g,莱菔子9g,

  莪术9g,生大黄4.5g,共研细未以茵陈16g、皂角刺9g,汤泛丸。每5g,一日两次,开水送服。

  具健脾和胃、疏肝利胆、软坚散结之功,此方用于胆囊术后,且有预防结石再生作用。

  急性胰腺炎,死亡率较高,以其气滞、食积、湿蕴、热结、血瘀、腑闭,使人很快进人中毒性休克。可用“净膝汤”:

  柴胡9g,黄芩9g,姜半夏9g,

  白芍15g,生大黄9g,地丁草g,

  芒硝g,川朴g,黄连3g,

  木香9g,延胡索9g。

  临床抢救已积累经验。

  另外,活用王清任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常能拔除沉珂故疾。膈下逐瘀汤理气化瘀,其止痛效果布及病种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胃憩室,胃息肉,十二指肠壅积症,胃肠部肿瘤,肠粘连,不全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等;少腹逐瘀汤温寒化瘀,用于治疗术后腹痛,痛经,盆腔炎等。

  银色金属分割线

  二、急性出血

  1. 血证之要,惟气可到

  根据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为其根,气血互为其用的理论,治疗血证常遵循“治血先治气,气宁则血安”的原则。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血得气运则流,气得血养则和。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弱,气迫则血妄行,气不宁谧而血难安处。故而血证发生无不与气有关,没有血病气不病者。  “气为血帅”是气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用这一理论可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1)气为血之本: 血赖气为资质,“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谓血”,血由水谷精微生化的营气变化生成,为人身之宝贵物质,气和血顺则经脉流行,滋养五脏,内满精髓,“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气为血的物质基础,血的功能正常与气不能分开,气不断为血的功能提供水谷精微的传化,使其持续地得到补充。所以说气足则血旺,气虚则血亏;反之,气脱则血竭,气滞则血瘀。

  (2)气为血之基: “血赖气而充经盈脉,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血涵气中,气孕血内,气血相维,若合一契。所以说阴阳相随,内外相贯,气血流走如环之无端。

  (3)气为血之护:夫气为阳,主动,其升当天过,其降当有度,其行当无妄,其固当毋凝。血为阴,主静,气血阴阳互为匹配,气血方能并行而不悖。反之,气飘忽无定必血无所据,病理中常见气泄血失、气趁血脱之象,即是气之护卫失职使然。

  (4)气为血之宅:平人之血畅行而无阻,能充达肤膀,灌注脏腑、五官、百骸,然亦有血无气御而失走难以平复,犹如游子无家。亟当摄气敛营,筑巢引归。

  2. 降气泻火,急折其势

  血证骤发,气盛火旺者居多,当血出如涌,不可抑制之际,主张撤热为先,降气泻火,直折其势。气逆则血乱,血随气逆上于清道;气盛则火炎,火迫则血行妄走肌窍。见血止血,犹扬汤止拂,惟有降气泻火,釜底抽薪方能平定腾溢之势。大黄具悍利之性,拥“将军” 之称,于抬气火暴迫,血溢诸妄,用之切当,实有斩关夺隘之能。

  总结常用药对如下。

  (1)大黄一生地 一逐一止,逐不伤血,止不留痰;一补一泻,补不碍实,泻不损正;一走一守,动静结合,且补且泻,亦逐亦止。

  (2)大黄一附子 一寒一热,相制既相辅,大黄药性虽寒而不致气血暴凝,附子药性虽热而不致气血妄行,仲景用配芩、连,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附子气薄味厚,且能纳气归肾,引火归原,血有归宅,自不游犬愎走。两药配对,相互制约生化,大寒大热峻烈之性,得以化刚为柔,出将入相,故能卞获驯良之效。临床剂量:大黄9g,附子3g,可资参考。

  (3)大黄一秋石: 一清一滋,亢者得其平而亏者得其益。大黄有秋石之咸而苦不伤阴,秋石得大黄之寒而成不扬目。方出《张氏医通》,名瑞金丹,以二味等份微炒研末,枣肉为丸,主虚劳吐衄溲便诸血证。癖结不化,证属阴虚阳亢,血证频发,常法治疗不能愈者,投之辄效。

  (4)大黄一赭石 一气一血,《景岳全书》云:“失血之由,惟气与火耳”,逆气上冲,血随气动。基于此,缪仲淳订治血三要则,其中即有“宜降气不宜降火”,此以质重赭石镇逆气,以气厚之大黄下瘀血,降气而火清,推陈而致新。

  3. 补气摄血,亟固为先

  气存血中,气无所依则可随血而脱,而气虚不能摄血则更易险象迭生。颜德馨教授推崇“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以急固”之说,常峻补其气而获效。由气虚而致的失血,一为初学时间持续较长,一为久而一时不能遏止,其血色多黯淡天光,质多稀薄散漫,患者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舌淡脉芤。

  常选用归脾汤为代表,补气养血,气旺自能帅血归经。在具体运用时,脾元虚乏,难以统血,所致血崩漏下,多佐苦温之蒲黄阿胶珠、荆芥炭、棕榈炭;血久不止,面无光华,唇爪青紫,多反佐炮姜炭、艾叶炭。严重之气虚不固,亦可形成决堤崩泻之势,血出汹涌,血脱气无所附,继之气随血脱,出血过多或急性大出血。凡见额头汗出如珠,目见昏黑,四肢逆冷,昏仆不省人事,急煎独参汤浓汁,固阴潜阳,希气复返则生有望。

  另上部出血,可用四鲜汤(四生丸,四味俱用鲜品) 、月华丸、百花膏;下部出血可用十灰散、驻车丸加升麻、黄芪;血脱可用王清任急救回阳汤,益气与温阳活血同用,秘阳气而血止神藏,常能化险为夷。

  气血与五脏关系密切,血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敷布于肺,固密于肾,五脏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血脱为脾不统血,肝不藏血,心失所养,除见脾虚征象外,恒多营卫损伤,心脾交瘁。如无虚火上炎表现时,常取甘温益气调营法施治,脾血有所归藏,心有所养,形气充和,血证遂安,每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收摄虚阳而取效。

  4. 调气和血,正本清源

  曾治大略血不止,一时难觅方药,取家中生白术100g,米汤疾火煎服一大功,药后2 小时血止神清,肢和脉静,一直未复发。偶然触机,竟成丹方。后用治肺结核大咯血,居经不行,每晨晚各以米汁调服白术粉1匙,1 个月后血止经行,体浙康复。

  再用治衄血、吐血、便血,均有功效。血证用兹,本子“土厚火敛”,益人身脾土中内寄少火,以甘温养育之,阴火自退。气血不谓,阴火乘虚窃发,谷气不升,虚阽不潜,血自不循常度,或浮趋于上,或潜溺于下,阴阳不成相守之局,血气遂致拂逆之态。“脾旺四季不受邪”,土居五行中位,为气血升降之要枢,水火交泰之黄媒,临床常将脾胃传化之功能看作完成五行整体动态平衡的轴心。凡血证之由于气血不能条达,源头清浊不分者,用此理法投药,常获佳效。

  5. 通气活血,止而勿塞

  诱发出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诸凡影响气血运行的一切因素,引起血证。而瘀血留滞,阻滞脉络,又是出血的病理实质。所以,在治疗时应当审证求因,针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务使气通血活、气顺血畅、气血调和,血证才能真正治愈。单纯止血,仅为权宜之计,绝非上策。

  气通血活达到止血目的,不是不同症因的使用通气活血药物,而是应该消除一切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因素,辨证地恰如其分地选择药物,还复其气通血活。出血和瘀血互为因果关系,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亟如唐荣川所说:“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然无恙,终必要上而吐溢矣,故以去瘀为治血要法”,治血当以去旧利为准则,使血返故道,不妄走经脉之外。

  若止血用塞,势出勉强,每多覆辙重蹈;而止血行宗,势出自然,病证极少反复。这一认识,我们在实验室里同时获得证实,活血(泛指通气活血) 止血中药如大黄、三七、蒲黄、桃仁、赤芍、降香等,既能加速止血,又能促进瘀血消除,它们同时具备抗凝和抗纤溶作用,及其他止血的特异性功能。如缩短出凝血时间,收缩毛细血管,增加凝血酶原,提高血小板质量,缩短血浆复钙化时间,改善凝血因子缺陷等。这些作用常呈双向性调节的特性。

  银色金属分割线

  三、 厥脱

  1.厥脱危象,区别“决”、“夺”

  厥脱是指临床出现四肢厥冷、昏厥、呼吸微弱、脉象微细或沉伏、冷汗淋漓等一类危重证候,它类同于西医学的以周围循环灌注不良为特征的休克症候群,以及晕厥、虚脱等。

  论厥,辨在邪气,寒厥宜温,热厥宜攻;论脱,重在元气,因于寒者当救阳,起子热者当救阴。同时也很重视厥脱两证的转化规律,厥为脱证的前兆,脱则为厥证的骤变。阴阳二气不相顺接则发愿,厥者,“决” 也,阴阳决离之谓。阴阳二气虚竭则见脱,脱者,“夺” 也,正气劫夺之谓。

  邪分内外,外邪六淫气盛,或寒邪直中,或传里变热内陷,正不胜邪都可致厥。如仲景所说:“邪中于阴必内栗,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中于阴也”,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内外不通”。寒中阴经,有症见自利不,四肢逆冷之太阴寒厥;洪,昏昧,面垢谵妄的热厥;有实如见鬼状,循衣摸床之阳明实热厥;有邪伏少阴,劫津灼液之少阴热厥。内邪则常出现三焦气化郁遏,营卫不通,升降受制。凡六淫七情阻塞通调之机,病变集中于中焦者恒多,以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亟如仲景所言“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乃邪气内乱,外现厥象。

  元气劫夺,在《灵枢·五禁六十一》中有所记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精气夺则虚,脏腑失却营养,经隧隧空乏,正气散乱,本元告匮,脱象遂见,有阴脱阳脱之辨。

  2.清下回厥,通阳救逆

  厥之共同特征是手足厥冷。其不同者,热厥则兼见发热、烦渴躁妄、脘腹灼热、溺赤便秘、便下腐臭、苔黄舌燥、脉数等候,属阳证;寒厥则畏寒蜷缩、神情淡漠、身冷如冰不独四肢、尿少或遗溺、下利清谷、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微欲绝,属阴证。《紊问。厥论》谓“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备论厥旨矣。

  通下、泄热、开窍,是为六淫外邪内侵致厥所定的三大治则。邪实热盛及腑实燥结,仲景白虎汤、承气汤足为后世绳蓦,后之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陷胸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及新加黄龙汤亦各具心法,用于阳明热结上扰心神之昏厥疗效卓著。而热陷心包,“三宝”抢救又常建功勋,紫雪、至宝、安宫牛黄,均系芳香辟秽、清热解毒、开窍定痉的药物配伍组成。紫雪丹解热镇痉之力最宏,高热昏迷,烦躁抽搐者当为首推;至宝丹荟萃诸多灵异,兼有安神定惊、醒脑作用;安宫牛黄丸开窍豁痰、清热泻火之力尤著,近已制成,“清开灵注射液”、“牛黄醒脑注射液”。对重症昏迷及休克、热毒环闭、神明受制取用“三宝” 仍不理想者,经剂型改革后有一定突破。对正气尚存,热毒鸹张类病例,抢救成功串颇高;对正不敌邪者,主张 “有是证,用是药。”,不必为正虚有太多顾虑,往往背水一战,邪去正安。病房抢救,一般多有输液之后昏,可以扩展传统治迭的适应范围。

  感染性休克为邪毒内陷之重危急症,表现为高热突降,降至36度以下,体温不升,患者烦躁、焦虑、激越,或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绀、呼吸加快、脉搏细数、四肢冷过于肘膝,是邪盛正虚已极,气机逆乱,宜急速用王清任急救回阳汤。温阳不如通阳,克邪不如救逆。王氏方下原附歌诀:“急救回阳参附姜,温通术草桃红方。见真胆雄能夺命,虽有桃红气无伤”,认识到厥逆与血瘀有直接关系,并指出桃仁、红花活血而不耗气,亦可用于虚候,颇具卓见。此方以通阳救逆见,气血通活,厥逆自罢。

  3. 调畅荣卫,顺接阴阳

  三焦气机逆乱可使人体上下不能宣达,内外不能通调而致脏腑失和,阴阳失谐,气血乱淆,主客交涵。气乱于内,厥见诸外。调畅营卫是针对三焦气机闭阻而设,三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水津运行之道路,端赖营卫两气宜化以主持其功能。休克期,从营卫相干到营卫不利,继之则营卫俱劳,气滞血瘀之象达于极点,气滞则水津不行,血不利则为水,等病理产物的堆积更加重气机的阻塞,最终导致阴阳不相顺接。

  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为例,心前区绞痛开始到头晕昏厥常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继而胸闷气促,面色苍白,唇爪紫绀,冷汗湿衣,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符合《内经》“损其心”的病理表现。宗“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文法,创制“厥脱返魂汤”:附子15g,干姜4.5g,炙甘草9g,党参12g,麦冬9g,五味子6g,丹参30g,川芎9g,红花9g,菖蒲9g,降香3g,黄芪30g,万年青9g。营卫不利,出入升降之机孤危之际,惟有振奋胸中大气,阴霾一散可望营卫渐通,阴阳来复。方从通阳、益气、开凝、破结诸法联用,故用之抢救,每能起死回生,取名“返魂”,本诸“气复返则生” 大旨。

  4. 敛阳固脱,以期升压

  治疗脱证,用药处处考虑温药的护阳、敛阳、涵阳作用,以期少少徐徐生起。颜德馨教授善用附子,因其上能助心阳以通血脉,下能扶肾阳以彰文火。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不知配伍,大剂单行,往往偾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治脱,“温之收敛”;治厥,“温之以通”,两者有着原则上的区别。

  升压主要是使停滞之微循环重新活跃起来,创制了升压汤(附子、黄精、升麻、炙甘草) 和稳压汤(附子、黄精、炙甘草)。经临床应用升压汤有较快、较强的升压作用,稳压汤则有较持久的升压作用。对其实验室有关研究,准备做实验性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及心肌收缩力观察和脑、肾、肺等重要脏器的血流量观察,进一步弄清其药理作用。

  5、急摄真阴,意在复脉

  人生之阴阳,本相抱而不脱,故阳欲上脱,必有阴下吸之而不脱;阴欲下脱,必有阳上吸之而不脱,人病则阴阳偏胜,偏胜至极则脱证现。真阴耗竭多见于封藏不固,精髓不足,积羸之体,加之失血、失液之后。症见突然昏厥,面色惨白,口唇失荣,四肢震颤,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肢冷脉芤。当其时亟宜摄住真阴,则不致气随血(液) 脱,庶可免于殆败。吴鞠通《温病条辨》 下焦篇诸方,如加减复脉汤、大定风珠、救逆汤、黄连阿胶汤等辨证投药,总以厚味填补为事,临床疗效,差强人意而已。扶阳培阴、益火增水远胜吴氏诸法多矣。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