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传承 > 中医师承 >

国医大师陆广莘:传承是中医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4-09-20 11:36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高海燕 浏览:

  本文是陆老在2013年年底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研修班”的讲话,发布以飨读者,让我们缅怀这位中医界的先辈!

  传承是中医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其发展问题一直被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所关注。多年来,中医一直被有些人质疑,中医究竟科学不科学?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成了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关键所在。陆广莘认为,要回答中医科学与否的问题,还是要实事求是地以实践为依据,在这个实践中,传承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他说:“近百年来,医疗领域一直把‘努力找病,除恶务净’当作科学的标准。这种能力越强,其所代表的医学能力就越高,而这正是产生‘中医不科学’之观点的原因。”而实际上,中医几千年来所传承下来的最为重要的治疗方式是“辨证论治”。这与近现代西方以物质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模式是完全不同的。陆广莘说:“西方医学是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的物质科学,是研究人身体外的物质构成的科学,是一种向外、向后去认识问题的科学。而我们中医学正相反,是一种向内、向前去认识问题的科学。”正是受到这个矛盾的影响,中医才背上了“不科学”这个不白之冤。于是,许多中医也放弃了“辨证论治”的思想,转而投向西方的物质科学,殊不知“辨证论治”正是代表中医、引领中医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能将“辨证论治”这个中医学最核心的思想继续传承下去,那么中医发展将彻底失去方向。

  所以,“辨证论治”和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核心思想的传承,成为了引领中医发展的道路与方向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传承要避免“四化”

  由于西方医学的冲击,国内医学界产生了“中医西化”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在近几年来愈演愈烈。受这种趋势的影响,中医传承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将产生“中医思维弱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评价西化”的“四化”局面。故而陆广莘在谈到这点时特意强调:“‘四化’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重视,那将使中医传承走向很大的弯路。”

  谈到此处时,陆广莘引用了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迎接21世纪医学挑战的报告中说:“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研究对象,而要转向以人类的健康为研究对象。”这份报告与1993年医学界有关“世界医疗危机”的讨论有很深的联系。所谓“世界医疗危机”,一是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二是医疗社会服务不公。从而出现“药越吃越多,病越治越多”的困境,而且细菌病毒的进化速度也不断加快,进而影响了药物淘汰速度,新药研发成本一直关乎社会医疗卫生体系的药价问题,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恶性循环。

  而这个循环的源头,正是长期只针对疾病研究而产生的疾病医学模式的发展,由此才产生了上面所提到的“不以疾病为对象,而转向以人类健康为研究对象”的观点。谈到此处,陆广莘笑着说:“于是有了一个怪现象,在我们拼命向疾病医学模式学习,以实现所谓的‘科学化’时,人家却拼命甩掉疾病医学模式,走向健康医学之路。”

  陆广莘认为,中医本身就是一门以人体健康为研究对象的“生生之学”,只要我们坚持传承自己的医学思想,不受西方疾病医学模式的影响,完全有能力应对这场“世界医疗危机”,并重新让中医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同。

  方药不是中医传承的全部

  现在有很多中医乃至民众都对国医名家们的所谓“秘方”趋之若鹜,加之媒体的宣传和某些商家的炒作,使众多“偏方”、“秘方”大行其道,反而忽略了大家们本身的诊疗方式与行方思路,最终本末倒置。

  谈到这点,陆广莘尤其气愤:“我们中医说传承,传承的就只是方药吗?疾病的形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死守着所谓‘秘方’,能一直有效吗?”陆广莘指出,无论什么方子,都是人来写、人来改、人来用的,是根据人身体的需求时刻变化的,死守固有的所谓“秘方”毫无意义。中医是研究生命健康的科学,其治疗方式更偏重于激发人体自身的治愈能力。只重视方药治病的医疗方法,与疾病医学模式就本质上是相同的。

  陆广莘认为,死守方药的研究方式依旧是物质科学,因为方药依旧是物质。而真正的传统中医是高于这些的,是研究生命健康的学问。

  医德也是传承的重点

  “中医的医德是最重要的,只想着挣大钱就不要学中医!”讲到医德问题,陆广莘大声对学员们说:“中医要想翻身,靠的不是钱,是老百姓的信任。信任没了,中医就什么也没有了。”

  陆广莘认为,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生命而不是疾病,只有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才能继续发展。而高尚的医德医品也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所以,德行的修养也是中医学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