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传承 > 中医发展 >

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对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前景展望(2)

2014-07-11 09:05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高海燕 浏览:

  ▲发展“气血学说”创新中医理论

  笔者:您的父亲颜亦鲁是江南名中医,对您从医有怎样的影响?

  颜德馨:我出生在江苏丹阳,父亲颜亦鲁是名医贺季衡的门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父亲先后担任南京中医学院附院内科主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科主任等职务,是全国名老中医之一。他行医60余年,潜心研究中医经典理论,讲究“仁风”,对于病家有求必应。“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自觉走上了从事中医的道路。

  父亲在临床上重视健脾益气,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在为人道德方面,先贤颜之推曾著《颜氏家训》,父亲常常拿来教导我们,强调克己复礼,意思就是为人要谦虚,尊重他人。而我给儿孙们的家训“宽容、知足、健康”六字,依然延续了《颜氏家训》中的思想。

  笔者:有人说中医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导致近年来发展“式微”,有的人甚至提出中医是“伪科学”。对此您怎样看?您率先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长期致力于中医气血学说的研究,历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多部。您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持怎样的观点?

  颜德馨:中医来源于中华文化,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我自幼从父学医,16岁进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又受到很多老师的影响,先后学习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等典籍。这些经典著作,构建起了中医自己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及治疗方面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70年的理论研究与临床经验,我认定祖国医学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承载着祖国医学的文化特性,理论研究的弱化导致传统医学的萎缩。中医理论的振兴是复兴传统医学的首要任务,是国家对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保护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因此,我认为中医理论要继承更要创新,离开继承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但如果不去创新,在现代医药科学的竞争发展中,中医也就没有生命力了。

  笔者:前不久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传统医药领域有29人入选,您成为“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项目的六位传承人之一。有人评价您的气血平衡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集大成者,这一理论是如何创新发展的?

  颜德馨:以气血为纲,调气活血,而致平衡的祛病养生思想在我的科研和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50年代,我在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外,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气血学说”的重要性。

  我本来的专业是搞血液病治疗的,当时到天津二五四医院参加会诊,这也是和天津有缘,三个星期每天看着病人血液的变化情况,我就想到淤血可能是人衰老和疾病的根源。我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观点及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气血,平衡阴阳,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衡法”指导下的成果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在国内率先提出延寿不以补为主,而以平衡气血来抗衰老,二是我运用“衡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肯定和多项科技进步奖。

  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现在我更坚定地认为,气血流行全身,乃是脏腑、经络、形体、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有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却还没有一本关于“气血学说”理论的系统专著,我70年的从医生涯始终致力于对其进行发展完善,把“气血学说”做为一个明确的知识将其系统化,填补空白。带博士生、在中医研究所搞项目、和厂家合作,我都坚持这一核心思想。与哈药合作的两个验方都是“气血学说”、“衡法”治则的产物,我相信,“气血学说”是可以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

  为了祖国医学后继有人,颜德馨教授夜以继日地工作,并设立专门的基金用来培养人才。颜德馨教授认为,一名好中医首先要坚定信念,要有一颗献身祖国中医药事业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