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爱中医馆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企业风采 > 圣爱中医馆 >

刘琼: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经验思考

2018-08-07 11:43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李丽红 浏览:

   摘要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是建立在中医思维观上,中医思维正是中医科学观的思维意识体现,与中医的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息息相关,中医药传承和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医思维这个核心本质。 圣爱中医馆创建13年来,始终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为己任,在全国5个省(直辖市)实现了中医馆连锁经营模式,开设连锁中医馆32家,拥有国医大师、中医药专家教授、省市名中医等中医药专家学者700余名。承担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参与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在美国杏林中医馆设置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站等,为实现中医药国际化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中医药  传承  圣爱中医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世界优秀文化之一,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中医药正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上生根、发展和壮大的。但到了近现代,受到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一些人开始对中华文化产生怀疑、动摇、批判甚至全盘摒弃,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失落和精神裂痕。中医药在这场巨大的变革和冲击中首当其冲,中医药历经了数度浮沉,终以其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下得也生存和发展,也得益于中医药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在疾病防治中的巨大效力,在现代化的医学语境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得到世界范围内医疗界,特别是传统医疗界同仁和专家的认可和肯定。因此,中医药的发展只能建立在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这也是中医药国际化唯一的道路。

  一、中医药面临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历史的选择。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人员交流和物资贸易的便捷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变,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日益显现,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将现代医学技术推进到一个从未有的高度,但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症仍然威胁和影响人类的健康,亚健康状态正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如果只依靠单一的现代医疗科学还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这就给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历史的机遇。

  战略的需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对新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过很多指示,其中不乏:“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等著名批示。近年来,国家大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国家层面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规划,确立大健康的产业目标,出台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法律和政策,特别是今年颁布施行的《中医药法》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中医药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期和机遇期。

  文化的诉求。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历史事实证明,只有多样的文化并存,才能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石。中医药学是在吸收了中华文化营养和思想精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医学观念、方法和理论是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直接投射或间接衍生的结果,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唇齿相依、共生共存,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在坚持自身文化的根本上,不断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在同一个国度里,实现包括东西方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等多种文化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包容,同生共长。这是中华文化神奇和强大之所在,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圣爱中医馆从建馆之初,就自觉地认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重要性,认识到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圣爱中医馆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战略上,我们的做法是:“始终坚持中医药理论和方法的传承,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传统的中医药服务。”可以概括为:“传承为根本,发展是目的”两个基本点,再具体到:“中医文化、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教育、中医研究”为一体的“五中模式”战略目标定位。

  文化先行。中医药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诊疗技术是中医药生存手段,中医文化是中医药生命力根本所在,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当下学术界对中医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存在着认识不足的现况。目前,学术界对中医药医疗技术的“硬实力”都比较重视。相对而言,对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中医药只有“中医针灸”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圣爱中医馆创建之初,就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重任,所有的中医馆都以传统古朴的中华建筑样式结合传统中医诊疗模式,体现出一幅“天人合一”的中医文化氛围场景。

  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医文化和学术理论,出版中医文化书籍和名中医专家学术著作,组织各类中医文化和学术研讨会,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我有一个中医梦》《圣爱中医》两本书都真实详细地记述了圣爱践行中医文化,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三大文化战略:“圣爱中医文化理念系统、圣爱名老中医孝顺文化系统、圣爱员工关爱文化系统。”

  圣爱中医馆在云南率先成立云南四大名医(姚贞白、吴佩衡、李继昌、戴丽三)传人学术研究工作室。系统挖掘整理云南从明清以来到现今形成的四大中医学术流派的中医药传承文化和学术思想。

  学术研究。中医学术理论研究以中医药理论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研究同时进行,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针对中医学术发展缓慢、临床特色优势发挥不够的实际状况,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目标,加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在中医理论研究上取得进展,圣爱中医馆以国医大师、历代中医学术流派,省市名中医等专家为首成立十二大家名医学术研究室和圣爱中医药研究院,承担中医药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中医人才培养战略要以转变培养方式为主,近代以来,受西学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医人才培养由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渐进为以学院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从思维方式和临床诊疗模式都是西医的方式,即不西也不中的局面。圣爱中医馆坚持以师承为主的传承教育模式,圣爱中医药大学依托圣爱中医馆内的国医大师、省市名中医、中医药院校教授、各历代流派传承人为师资,建立完善的师承教育体系,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中医药传承教育。出师后按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通过师父推荐参加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考试考核,取得中医类别行医资格和执业资格,再通过一定时间的临床跟师学习,实现独立坐诊行医。经过多年的师承教育,圣爱中医药大学的师承教育模式已经培养出一批中青年中医药人才,成为医馆医疗骨干力量和部分重点专科的学术带头人。

  连锁经营。长期以来,中医医疗设置和经营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下,一种是在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一种虽然是中医院,但也是以西医为主以中医为辅的医疗模式,以纯中医药治疗一个完整的疾病的占比还相当低。圣爱中医馆十多年来,始终做到:“坚守纯中医药临床诊疗、坚守基层中医药为百姓服务、坚守连锁中医馆做大做强中医药”的三个坚守为主。这样的连锁经营模式不仅了赢得了市场,还赢得中医界的赞扬,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2017年7月16日,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栏目邀请圣爱中医馆作为民营中医馆代表出席节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等专家学者一道就《中医药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对话。

  创新发展。为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中医药工作当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中心。圣爱中医馆以坚持继承传承中医药文化、坚持创新发展中医药这两个基本规律作为基本点。在传承中医药的基础上,不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和发展。

  中医药起源于基层、发展于基层。在基层,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更容易得到充分发挥,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养生保健、慢病、老年病防治的需求,适应医学下移、前移的发展趋势,圣爱中医馆坚持在基层发展中医药,长年深入乡镇、社区开展义诊送医送药,让中医药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圣爱中医馆聘请中医药方面多学科的专家教授成立中医药学术委员会,研究和制定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战略和措施;成立十二大家名医学术研究室,重点挖掘整理国医大师、国家级省级名中医等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抢救性整理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医案等;投入大量资金研究总结各学术流派、名老中医专家的用药经验,并开发为院内中药制剂,不仅将这些名方名药传承下去,还扩大这些名方名药的使用范围,方便患者用药需求。

  创新发展中医药,要实现“医疗、文化、养生、科研、教育、产业”的全面发展,重点培育:“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国际化和信息融入”等七个方面的创新性工程项目。

  三、中医药传承发展战略思考

  1、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坚持中医药的科学性。

  根本性的措施之一,就是构建中医药独立体系,从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文化交流体系、教育体系等着手构建,从根本上改变中医药在文化体系上的从属性。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特色与优势就是存在中医理论体系与西医理论体系两种理论独立体系并存,中医药同样承担为全民健康服务的重要职责。

  中医药科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医学和其他学科,有其自己独有的特色。中医药既不属于纯粹的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纯粹的社会科学,是兼而有之的一门科学。中西医在思维方式方面截然不同,中医使用的是非对象性思维方式,即对事物的看法,从未将人与自然万物分离开来,认为天地与我同心,万物与我并生,天人合一,主体与客体呈同一性。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思维。

  2、以标准化建设的契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政策鼓励下,通过标准化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一是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二是在标准化建设上尽快启动重点专科,重点中医特色技术标准化建设工作,确立一批重大项目;三是加大中药标准化建设,中药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要从中药生产源头种植到采收、加工、炮制等建立全过程、可追溯的中药的质量标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四是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中医医院、中医诊所、中医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五是参与和加快中医馆、中医诊所建设指南的编制和实施,实现中医馆、中医诊所建设的标准化。2017年,圣爱中医馆承担完成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医馆建设指南》部分内容,正式刊行后将成为行业标准。

  今后,还将争取更多的机会把圣爱中医馆在创新中医药服务方面的理念和方法贡献给社会。

  3、以传统理论教育为主,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

  提倡多种形式并存的中医教育体系,以期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建立健全中医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临床跟师教育等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重视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研究,在中医院校教育模式中适时引入师承教育模式,改变现在用西学文化从事中医教育的现行模式。学习中医前应先用两年的时间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可以选用文言文教材,着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着重文言文教育,着重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维的培养。学传统中医理论必须熟读中医经典,熟悉中医理论产生的人文背景和文化渊源,才能掌握中医理论精髓。中医药理论学习应该从“四大经典”“四小经典”等众多中医经典古籍都应作为必修的理论功课。

  4、以中医馆建设为引导,打造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馆的建设灵活方便,可以建设综合性中医馆,也可以建设重点专科中医馆。综合性中医馆提供从治疗到养生,多学科、全方位、全面的中医药服务;重点专科性中医馆从临床治疗水平到疑难病症等方面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研究和治疗。圣爱中医馆将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重点专科,实施一批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项目建设,突出中医药在重点专科临床治疗上的优势,实现患者就医看病、养生保健的多样化选择。

  5、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创新中医药服务方式。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在中医药服务方面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远程诊疗,远程会诊等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中医药服务机构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研发、改进、推广智能化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及干预技术与产品。

  6、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创新中医健康养生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壮大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开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旅游项目和产品。

  国家应在落实已有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办医等支持政策基础上,综合施用政策杠杆,引导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中医药健康服务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好市场的主导作用,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促进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促进中医养生保健与互联网中医药发展。

  7、借“一带一路”战略东风,加快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医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医药不仅要为中华民族服务,还要为世界人民服务,体现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中医药在日本形成的汉方医学,在韩国形成的传统医药学,无不彰显出中医药的强大生命力。当今,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形成一股崇尚中医药的热潮。圣爱中医馆在多年前就将中医药引入海外,致力于中医药国际化,在美国、法国等国家采取合作或设立工作站的形式开展中医药传承和发展。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圣爱立足云南总部基地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开展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和中医药交流合作,实现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扬帆起航正当时,砥砺前行谱新篇”。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体现者和具体实践者,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历史条件下,中医药的振兴方兴未艾。回顾历史,传承和发展始终是中医药前进的动力,中医药也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完善文化价值和理论体系。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