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常菜”,健康喜庆又养生
时间:2017-01-28 14:03 来源:国医在线 作者:蒋玉倩 点击:次
红色食物是指外表颜色为红色、橙红色或棕红色的食物。红色食物有红柿椒、西红柿、胡萝卜、红心白薯、红果(如:山楂)、红苹果、草莓、红枣、老南瓜、红米、柿子等。这类食物具有治疗缺铁性贫血和缓解疲劳的作用,对乳腺癌等肿瘤疾病也有防治作用,给人以兴奋感,有增加食欲,光洁皮肤,增强表皮细胞再生和防止皮肤衰老,预防感冒等作用。 一为什么要经常食用“红色”食物 红色食品富含番茄红素、胡萝卜素、铁和部分氨基酸,是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多种无机盐的重要来源,可以弥补粳米、白面中的营养缺失。经常食用红色食品,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主食中营养的利用率,山植等食品还有治疗癌症的功效,被称为“红色生力军。”营养学家认为,红色蔬果最典型的优势在于它们都是富含天然铁质的食物,例如我们常吃的樱桃、大枣等都是贫血患者的天然良药,也适合女性经期失血后的滋补。所以,红色蔬果,女人尽可放心多吃。 在所有的果蔬当中,名声最好的莫过于苹果。西方有“One apple a day,keeps the doctors away.”的说法,因为苹果性情温和,含有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所有的水果中最接近完美的一个。 二“红色”食物可预防感冒 医家认为,多吃些红色食品可预防感冒。一些红色食品中富含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对孩子上皮组织和呼吸道粘膜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可提高预防感冒的能力。 假如你生来体质较弱,易受感冒病毒的欺侮,或者已经被感冒缠上了,红色食品会助你一臂之力,红色食物天生具有促进人体健康卫士之一的巨噬细胞活力的功能,巨噬细胞乃是感冒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杀手”,其活力增强了,感冒病毒自然难以在人体内立足,更谈不上生长繁殖了。至于颜色较辣椒稍浅一些的胡萝卜,所含的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发挥护卫人体上皮组织如呼吸道黏膜的作用,常食之同样可以增强人体抗御感冒的能力。除了红辣椒、胡萝卜外,苋菜、洋葱、红枣、番茄、红薯、山楂、苹果、草莓、老南瓜、红米等亦具此功。 食疗方 冬令时节,气候寒冷,万物收藏,人的机体生理功能处于降低、抑制、收缩状态,易患感冒,吃红色食品可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预防得病。 蔬菜中的红萝卜、红辣椒、番茄、红薯、红枣、红苋菜等红色食品中,富含β-胡萝卜素,不但能清除人体氧自由基,而且参与合成维生素A,对人体上皮组织和呼吸道黏膜有很强的保护作用。推荐以下几个食疗方: 1番茄猪肝汤 用料:猪肝250克,虾仁25克,蘑菇40克,鸡蛋1只,番茄150克,黄酒、葱段、姜片、胡椒粉、精盐适量。 做法:将猪肝切去筋膜洗净,切丁后加上黄酒、姜汁、蛋液、 盐、胡椒粉,搅打成浆。用旺火蒸10—15分钟至结膏。清水加虾仁、黄酒沸煮5分钟后倒入蘑菇、番茄丁和肝膏,再煮沸,调味即可。 功效:养肝明目,增强免疫力。 主治:用于防感冒、防治夜盲症及免疫力低下者。 猪肝有养肝明目、增强免疫力;蘑菇补益脾胃,益阴养肝,降压,降脂,润燥化痰,增加白细胞;虾仁、番茄均有增强免疫力的食品,番茄可增强营养,减少感冒的发生。 2红萝卜炖牛肉 用料:牛肉250克、红萝卜250克。 做法:牛肉切成小块,加黄酒、姜、葱等配料,再加入红萝卜块,炖熟,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养胃、强健筋骨、增强免疫力。 主治:适用于防感冒及免疫力低、虚损消瘦、腰膝酸软者。 牛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红萝卜增强免疫力,防感冒,健脾,补血,助消化。 3蜂蜜胡萝卜汁 用料:蜂蜜、胡萝卜 做法:用红萝卜汁与蜂蜜各半制成混合汁剂,每天饮用3次,每次1汤匙。 功效:清热润燥,润肺解毒。 主治:用于防治伤风、感冒和咽喉炎。 胡萝卜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A,具有促进机体正常生长与繁殖、维护上皮组织、防止感冒及保持视力正常。蜂蜜能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清热。 服用注意:糖尿病患者忌食。 4红辣椒炒豆豉 用料:红辣椒、腌制的豆豉 做法:红辣椒250g,切成小段,放锅中煸炒至软,拨在一边;另用食油适量煎熟,下豆豉250g,翻炒至香时,再将辣椒混入略炒拌均匀即成。黑豆豉为开胃进食之上品,同红辣椒炒食,咸辣适中,香润可口。 功效:开胃健脾。 主治:较适合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的人佐餐食。 5罗汉取宝 用料:瘦肉100g,罗汉果1个,赤小豆30g,薏苡仁30g,陈皮10g(用新会陈皮更好),生姜3片,食盐、白酒少许。 做法:将瘦肉切片,罗汉果、赤小豆、薏苡仁和陈皮稍微清洗一下沥干。锅中放入适量自来水,将肉片和生姜片冷水下锅,煮开后撇掉泡沫,倒入赤小豆、罗汉果、薏苡仁和陈皮、放入少许白酒同煮。大火煮开5分钟,然后转小火煲约1小时。食用前加少许食盐,不加亦可。 功效:清热润肺,利尿去湿。 主治:用于秋季肺燥、咳嗽、兼湿气重者,赤小豆可清热解毒。 作者简介 顾蘅:副主任中药师,就职于昆明市中医医院,从事中药工作已经19年,负责配方、复核、管理中药房毒麻剧药物等工作。在《河南中医》、《云南中医中药杂志》、《陕西中医》等杂志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及教学论文10余篇,并参与出版了两部医药学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