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茂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兰茂研究 >

兰茂在医药学上的贡献(7)

2015-08-27 15:29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二、《医门览要》,功垂后世

  《医门览要》是《滇南本草》的附本,共二卷,是兰茂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的理论概括,临床经验的结晶。它与《滇南本草》相辅相成,历来被视为《滇南本草》的补充,同为一书。

  《医门览要》主张诊、疗疾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方针。如兰茂谈到“霍乱症”时,便联系云南,特别滇中地区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指出“此症北省夏秋始有,滇省节候不真,四时俱有,轻为绞肠痧,重为霍乱。”在“感寒合症”中又说:“春温、夏暑、秋湿、冬寒,俱四时不正之气。但滇省地处天末,节候不真,天偶阴雨即冷,人冒之即为感寒症。”一语道出了滇中昆明地区“四时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特殊环境,提示医者无论辨别症候或处治疾病,要从地域环境和病人实际情况出发,应因地制宜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兰茂治病也不忽视时代背景::社会因素对于患者体质和病情的影响,要因人制宜。如在叙述有关头痛的治疗原则对指出:  “总之,今人元气多亏,切不可泥古人陈方,过投以风散之药,使愈虚其虚。”兰茂还专门提到产妇和老年患者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诊疗思想贯穿《医门览要》的始终。兰茂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具有丰富的经验。他善于察声望色,诊脉认真细致,因而诊断相当准确,治疗有独到之处。他还不泥古法,而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对症下药。他给人开处方,用药不过数种,给人针灸,取穴不一 、二处,效果很好。传说杨林镇有两个病人来看病,一个叫张舂,一个叫李延,都是头痛发烧。兰茂仔细诊查了他们的病情,认为他们两人的病症虽然相象,但病因不同,于是给张眷吃泻药,而给李延吃发散的药。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张舂、李延患同样的病,却给他们服不同的药呢?兰茂说:张舂是伤食(吃东西太多而生病),李延是外感(受凉感冒),病症相同而病源不同,所以他们吃的药当然就不同。张春和李延服药后,第二天病都好了。这个传说说明了兰茂善于正确对待问接经验,不泥陈方古法,对前人的论述并未一味盲从。如辨痢疾之寒热时明确指出:  “古人以寒痢为白痢,以红痢为热痢,其说不可拘执。谚云,痢无补法,只有下法。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此说非也!总以人之虚实分之。虚者补之,实者宜下,学者记之。”在论述遗精之治疗时,兰茂又提醒医者,导致遗精之原因甚多,兼现的症状也不少“诸症虚虚实实,学者临症宜细心辨认病者之虚实,不可泥黄柏知母龙骨、牡蛎为圣药而不思顾其本厚之地也! ”这些都是兰茂对待间接经验的范例。

  兰茂根据自身的实践体验和前人污正确主张,提倡临症诊查应全面慎思。他十分强调“四诊并用”的重要性,反对“粗忽、自持所长,往往偏执其一。“要诫医者不可把“四诊”看成是“琐屑”之举。问诊应当仔细,以便获得足够的诊断资料。如采集小儿患者的病史,  “则必问朝夕提抱之人、乃知其得瘸之由”。诊脉时要求严肃认真,“必须平心静气,不得粗浮”,力求达到“静审潜寻”。兰茂还强调“四诊”要“化裁变通”,“所谓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切脉时“长人疏下指,短人密下指,胖人脉细,瘦人脉洪,胖人下指重,瘦人轻下指"。告诫医者,这些方法全在认真体验灵活变通。并特别强调问诊时要注意“因人而问,各有不同,总在临瘸之时适其宜而推测之。"这些观点和方法,体现出一积识权变、慎思考的诊断思维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兰茂治病还重视扶正培本,防微杜渐,主张“治病必须以培本为主"。对虚痨患者的治疗,他认为首先应抓住补肾这个环节,“壮其水火,病未有不愈者”,最后得出“调养脾胃乃医家之王道”。在评述“风痰症”治疗时,又强调:“此症是正气脱而邪气盛。凡治此症,只可补正攻邪,不可独攻其邪。养正则邪当除,理之所有多伤正而能保身,理之所无。“伤风合症"也应“治宜补正邪自除”,对“虚火症”也提倡“宜补而不宜克。”兰茂对小病也不忽视,对伤风感冒性质的估计颇能切中时弊,.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伤风为百病之源,世医均为细小疾病,轻视忽略,不察虚实,攻补妄投,为害不浅。卫生君子,可不慎哉! ”体现了兰茂对病人负责的精神,体现了他防微杜渐的科学态度和治疗思想。他辨病较细,指出“伤寒舌苔厚有浆,中暑舌苔薄,伤寒脉浮,中暑脉散洪,伤寒有口渴与不渴,中暑口皆渴。以此分之,庶不能以中暑误认为伤寒矣! ”在论及“感寒合症”时,认为“感寒之症轻于伤寒而重于伤风。其与伤风不同点在于,伤风鼻寒而声重,感寒鼻不塞声不重”。分析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反映了兰茂坚持全面考察病症的诊断思想。

  兰茂治病还广泛采用民间偏方、验方和其它方法。如顽固性头痛用熏法与针灸疗法多治痢疾用陈酸饺酒多,用五叶草捣汁内服治溺血多自螺散治胃痛等。这些方法说明了兰茂治病经验的丰富和治疗措施的多样化。

  《医门览要》阐述提纲挈领,执其大端。“览要”名符其,无浮词泛论,从大的方面简明扼要地去阐述各种常见病的辩证治疗原则和具体方药。其理论概括文字表达都比较洗练而得体,能示人以规矩准绳而不觉罗嗦繁琐,真正做到要言不烦,阅后使人易觉心中有底易于掌握,倍受欢迎。它与《滇南本草》珠联璧合,互相辉映。这一医药学上的孪生姊妹,象两朵绚丽的花朵齐开放,散发着阵阵异香,开放在人间。

  《滇南本草》与《医门览要》最初系以抄本传世,至清初才刊刻付梓,即今《云南丛书》之祖本,现在流传较多较广而称善本者,为光绪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年),经杨林管浚、管逭校订,昆明务本堂刻本,其版本尚在云南图书馆,弥足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