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首先,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8),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争取治疗的主动权,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9)。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这是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或欲病未病态,故要注意调摄,防止疾病复发。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
也就是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治未病”健康工程将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实现个体化诊疗的新医学模式转变;从过去以病人为中心,拓展到对健康、亚健康人群的关注(10)。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即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中心,转向以维持、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而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命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身心整体),且和其所生存的环境有着内在的联系。故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结合)是“治未病”的必然内涵即健康维护理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