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中医院:何艺 邮编:671600
【摘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的记载。《内径》这句话,实际上是强调“防”重于“治”的观念。所以,古人一直是以“治未病”为原则,认真对待人们的身体状态,防重于治,以防疾病发生。如今医学界大力倡导的“预防为主”战略思想与我们祖先治未病的战略思想体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而在中医治未病理论中进一步挖掘、继承、发扬、提高这一宝藏,无疑对改变目前人们的健康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医药;治未病;疾病预防
中医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邪气的入侵是发病的外在条件,而正气不足则是发病的内在根据。因此,预防疾病的发作,除了要注意避免邪气的入侵外,更应注意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
1.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病能力的关键。具体方法有以下几各方面:
(1)调摄精神、保持精神愉快: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正气存内,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这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以后,掌握了人体疾病的发生与饮食起居、精神状态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适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因此,正气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生活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才能保持精力旺盛,身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有见地的论述,认为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药物的输布、吸收、代谢同样依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运输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内而脏腑,外达肌肤。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知速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治亦难见起色。故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治,其效未有不如鼓应桴者!
(3)适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协调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和养生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凡人居住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有风雨得入”等,都是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具体措施,说明了中医学已经注意到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我们今天仍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睦相处,任何破坏自然、破坏生物链,都将受到自然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