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荣1 何梅光2
1、昆明市中医医院,昆明 650011;2.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650011
关键词:针灸、脑部供血、名中医经验
脑是人体中最重要、最精密的生命器官,功能复杂,需要能量也大。成人脑重1400g左右,约为体重的2%-3%,每分钟需动脉供血800~1200ml,占全身血液量的15%~20%,耗氧、耗糖量分别占全身供给量的20%及25%。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故需不断地依靠血液输送氧与葡葡糖以维持脑的正常功能。供应脑的血液约85%经两侧颈内动脉人脑,约15%经两侧椎动脉人脑。颈内动脉为颈总动脉两终支之一,因此,导师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脑一一元神之府失控,不能支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所致,要维持元神之府对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支配、调节功能,必须保证脑组织有充分的血液供应。正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因而提出“脑供血不足,百病乃生”这一理论。导师将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收效显著。
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较好,临床较常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症为中老年人好发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由各种病因导致或压迫血管,或血管痉挛,或血管变窄,而使椎动脉血流不畅、减少,进而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病。因受累血管供血范围的不同,所发症状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有突发头晕、头痛、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乏力或行走不稳,甚则出现猝倒。多呈发作性,短时间者持续数秒钟,长时间可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范畴,早在《内经》对其就有记载。《灵枢·卫气》曰:“上虚作眩”,《灵枢·口问》之“上气不足”,其病因历代医家多从虚而论。导师在临床诊治此病时,除了临床表现有眩晕、头疼、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乏力或行走不稳外,注重脉诊与辨证的统一性,即脉与证的相符及证与治的统一,在临证中,皆对比耳前脉与寸口脉的大小,如耳前脉大于寸口脉,属血管有痉挛,应解除血管痉挛,使管径扩张、流速减缓、减轻脑部的压力,如寸口脉大于耳前脉,耳前脉很小或摸不到,此时应调整血流速度,使血管扩张,增加脑的血流量,这里导师特别强调气机的升降,因气行则血行,气为血之帅。导师针刺前后都要对比脉象是否有改变,用此来验证气机升降及血流改变的即时效应,寸口脉变滑的程度增加,说明脑部的血流量也增加。
导师治疗此类疾病善用的穴位有:风池、天柱、通天、百会、络却、肩中俞、大杼及督脉在颈项部的穴位,认为这些穴位对改善脑循环血量是有特异性的。如血的动力不足,脉象表现为涩脉,脉不流畅,远道多取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的穴位,如臂臑、曲池、手三里。风池其穴名指风邪易于留恋和治风之所当取之处,历代针灸文献对此穴的主治有较多论述,如《通玄赋》云:“头晕目眩觅风池”,又根据近部取穴的原则,风池穴位于项后,就近于颅骨基底部,可以调整头部的阴阳气血,有学者对针刺风池穴施以提插手法后观察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配以正确的针刺手法,风池穴应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首选穴位。肩中俞属于手太阳经,手太阳经脉其分支分别上至目锐眦和目内眦,历代医家以之为治眩要穴,如《铜人》曰:“治目视不明”。近代研究发现,风池穴其深层正是椎动脉自寰椎横突孔穿出来后,先经椎后弓上方呈水平转向后内,至接近正中线时穿寰枕后膜入椎管之处,而肩中俞其下则是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分出入C6横突孔之处。通天、络却是导师在研究帕金森氏病时总结出的增加脑供血较好的穴位。百会穴是血压不致升得太高时使用,有降压的作用。督脉的穴位有扶阳的作用,它可督导足太阳经的有余或不足,加之足太阳及督脉都入络脑,能有效的改善脑血流量。导师运用十二经气机升降的理论,手三阳经的经气从手走头,取曲池、手三里,用迎随补泻法,可起到改善脑部血流量的作用,总之,导师特别注重运用改变血流动力学的原理来取穴和运用不同的操作手法来达到气机升降而治疗此病。曾治江**,男,66岁,反复后枕部疼痛4年,加重10天,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后枕部疼痛,经内服中药症状可缓解,疼痛发作时痛势剧烈,感心慌、胃部不适,经当地医院行头颅CT扫描示:“未见异常”,近10日感上症加重。查:左斜方肌痉挛、压痛,第3颈椎棘突间压痛明显,颈项转侧活动轻度受限,击顶试验(+),寸口脉细而紧,耳前脉大于寸口脉,患者躺下后脉的变化不大。张老师判断病是在颈椎高段,属痉挛型的,要减轻脑部的压力,属阳有余而阴不足,应用阴经来解痉,张老师认为此患者痉挛较严重,此时不能泻阳,泻阳后血管痉挛会加重,应先从远道取穴来解痉,取左内关、左曲泽、右复溜,用补法,针后10分钟观察脉松开了,再取曲池、风池、第3颈椎棘突下,用泻法后耳前脉变小,寸口脉变大,患者取针后感到疼痛缓解了,这就是张老师的针刺后的即时效应,及效应与脉的一致性。曾治汤某,女,61岁,右口眼歪斜三天,患者二月前右侧肢体麻木乏力,头昏,到云大医院诊治,经头颅CT扫描示:“未见异常”,诊断为“脑梗死?”,经住院治疗二十余日症状好转出院,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口眼歪斜,无明显头昏,四肢麻木乏力之症,即到市人民院经CT扫描示:“脑梗死”。查:额纹稍浅,口角轻度左歪,右鼻唇沟漫平,脉细涩,诊为中枢性面瘫,先治以祛风解表,用太阳经穴来开,一诊取右养老、支正、风池、天柱、完骨,三诊张老师通过脉诊判断是脑供血不足,血流动力不足,阳明经气推动力量不足,取右风池、天柱、头维、下关,针后脉气变大了,张老师说脉气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再取洛却引血入络于脑,要使脉气稳住再取左神门,脉变软了,即“阴为之守也”,神门起到阴阳经协调的作用,最后再用外关锁住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