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1,施静*,梁清,冯斯峰2,刘梅芳2,莽臣武2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摘要: 转化医学是未来医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模式,针灸学科的发展来源于临床实践,从临床实践中提炼出研究思路并进行基础研究,如何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应用于临床,如何将转化医学模式在针灸学科中应用,应是针灸学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转换医学;针灸临床实践;针灸基础研究;针灸成果转化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路线图计划( NIH roadmap) 中提出的新概念,也是未来医学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模式。其目的就是将基础医学的研究进展快速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人类健康造福[1],其核心是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中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到病房( bench to bedside,简称B2B) 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2]。
转化医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将转化医学的模式与理念应用到中国传统经验医学的中医药学中,必将促进和加快中医药研究向更高水平迈进,惠泽全人类。
针灸的临床疗效不容置否,但单从基础研究方面评价针灸治疗效果及其针刺机制,较为局限。如果将针刺的临床实践经验与针刺基础研究相结合,再把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合理的将转化医学应用到针灸学科,是我们针灸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1.针灸学科中的转化医学
1.1中医针灸理论源于临床实践
中医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为形态功能基础,七情六淫为病因,阴阳失调,邪正相争为发病主要矛盾的独特理论体系;以药物内服外治、针灸、推拿、气功为治疗手段;以体现中医整体观点的“辩证论治”为临床治疗原则。构架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
针灸学是典型的实践医学,强调临床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患者的主客观表现的变化,是典型的“先床旁再到理论”的医学[3]。
1.2 针灸的基础及机理研究
针灸基础研究重点在于针灸机理的阐明,通过对针灸现象的肯定,针灸规律的掌握,并且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理学、临床治疗学、组织形态学、代谢组学等多个层面,从“持续性、特异性、协同性”等多个角度深刻剖析针灸的机理与本质,最终对针灸的传统理论作出现代的解释[4],给予针灸疗效及机理以现代生物学的说明[5]。
1.3针灸的基础研究在临床中的应用难点
中医学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而几千年来的传承都依靠古籍记载,医案总结和医家自身实践经验结合而成。针刺治疗相比中医用药治疗更为典型。其治疗思路、选穴、针刺方式和手法与医者个人的理论总结、临床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关系更为密切。针灸对于人体来
说,是一种刺激感觉,因而包括刺激的强度、频率以及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在内的刺激模式
所对应的在不同组织和身体部位感觉受体激活的类型,都会深刻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的效
应[6]。对针灸转化医学的研究,可谓任重而道远。每个医者治疗时所选用的针刺部位和刺激方式以及刺激手法是临床运用中很难传授和掌握的。其主观性是外界看来的神秘之处和否定针刺疗法的重要论点,也是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以及推广方面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