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药物研究 >

活血类药物在骨伤治疗中的运用

2013-12-24 10:26 来源: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发布人:岐黄 浏览:

   关键词:活血药物 骨伤治疗

  1、活血药物的分类: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地应用。尤其是在骨伤内治方面,不可缺少。活血类药物,常用的有活血化瘀:如虎杖红花苏木川芎蒲黄丹参、益母草等。活血止痛:如元胡、郁金乳香、没药、降香等。破血散结:如:三棱莪术水蛭等。

  2、骨折损伤与气血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的损伤,可能会诱发全身潜在的疾病或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肢体发生骨折或损伤,往往影响全身,除局部症状外,常出现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肢体于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因此,在伤科治疗中,以调整机体生理机能,消除骨折后的一系列病理反应,以达到治愈骨伤的目的。在临床中,骨伤主要是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致皮肤、肌肉、筋膜、神经和骨胳的损伤。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医宗金鉴》说:“今之正骨,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专从血论。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伤,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折不能续”。瘀去、新生、骨合。作为临床用药治疗的指南。骨伤根据脏腑、气血、六经、津液辨证,以治"血"为主。脏腑辨证,着重肝、脾、肾三脏。因肝主筋,藏血;脾主肌肉,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骨,藏精,精生骨髓。“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筋骨关节都赖气血温煦濡养。这些生理活动的实现,是由经络运行输布来完成。从中医治疗骨伤的用药中,“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调理气血”是治疗骨伤的指导性纲领。并特别注重活血。“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颈强,关节清利”。历代医家在骨伤用药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均从“活血”着手。提出“损伤一证,专从血论”。所以,临床大多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药物。

  3、典型案例:

  例一、李某 女 17岁。因车祸伤及右下肢,于损伤后一小时入院,经X线正侧位片示:右胫腓骨斜螺旋形骨折。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加石膏托固定。经X线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根据伤肢肿胀消减情况,及时调整小夹板松紧度。内服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拟方:桃仁、苏木、郁金、当归白芍、川芎、红花菖蒲等。中后期加骨碎补菟丝子自然铜。隔日一剂。一月后经X线复查,骨折对位对线好,有大量骨痂生长,除去外固定,开始功能锻练。3月后随访,右下肢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例二、张某某 女51岁。因跌倒,致左腕部肿胀、畸形、活动受限,自行用草药外敷包扎,天后症状加重,遂来就诊。经X线摄片示:左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下尺桡关节分离。给予手法复位,外敷活血药物组成的药粉。内服《伤科补要》之舒筋活血汤加续断、骨碎补。适时进行小夹板调整。三周后除去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练。二月后来复诊,经X复查,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左腕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4、体会:

  近代药理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可降低毛细血管壁的渗透性和脆性,消除血栓形成,且具有溶血栓和镇痛作用,促进病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综上所述,骨伤的内治,主要以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临证加减,能够达到气血兼顾,内外并治,扶正祛邪,接筋续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