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倒提壶
倒提壶,紫草科琉璃草属的植物,又名狗屎花、狗屎萝卜、狗屎蓝花、贴骨散、蓝布裙大肥根、拦路虎、鸡爪参、一把抓、绿花叶、绿花心、蓝花参(云南红河地区有此称谓,区别于上述的兰花参的别名)等。倒提壶性凉,味甘、苦,能清热利湿,散瘀止血,止咳,可用于疟疾,肝炎,痢疾,尿痛,白带,肺结核咳嗽;外用治创伤出血,骨折,关节脱臼等。《滇南本草》记载:“性寒味苦微咸” ,“升降肝气,利小便,消水肿,泻胃火实热,治黄疸,止肝气疼,治疝气疼痛”。
苏涟教授在临床常用该药物时,对倒提壶“升降肝气”的功效有独到见解,并根据临床经验认为提壶具有升提之性,多用于证属气机下陷的疾病中。如验方“固本缩尿汤”中用于治疗肾虚小便不固之证,肾气不固,气机下陷,不能控制小便而致自遗,用倒提壶升提下陷的气机,从而固涩小便。另在治疗小儿遗尿时也时常加用倒提壶,同样取升提固尿之意。
2. 整理研发《滇南本草》医药资源的学术意义
2.1《滇南本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以上仅是对苏涟教授常用的3种云南本土药物进行简要介绍,使用滇药是苏涟教授的临床用药特色,亦是他在临床每获良效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体现出了云南药物资源的研发价值。苏涟教授经常使用的大部分滇药可见记载于《滇南本草》。苏涟教授应用民族民间药物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既是对《滇南本草》所记载药物临床运用的继承发扬,也是再次证明《滇南本草》对临床的指导的意义和学术价值。《滇南本草》成书于明朝,自问世来不断有医家学习,汲取书中精华,所记载的药物、方剂、医药理论等,指导着历代云南医家的临床遣方用药。在新时代下,《滇南本草》仍绽放着学术的光辉,其药物使用、医学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都是值得我们去整理挖掘,或指导临床用药,或方药新用及开发,或理论研究等,通过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对《滇南本草》进行药物、方剂、医药经验等系统的学术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2 《滇南本草》是云南药物资源丰富性和独特性的集中体现。
《滇南本草》是一本地方性本草专著,较《本草纲目》早140余年,是明代云南医药学家兰茂所著。《滇南本草》作为较为全面的区域性本草专著,共收载药物458种,约240种为云南地方性中草药,书中除药物的记载外,还记录了花卉、水果等的药用价值,也记录了部分动物药。云南药物资源十分丰富,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素有“动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百药之乡”之称,在“云贵川广,道地药材”中首屈一指。在全国高等植物中,云南占62.9%,云南中药资源经调查有6559种,品种和数量属全国之首,并有许多特有的品种,其中民族药有1300余种 [2]。《滇南本草》较完善地记录了云南的药物资源,例如重楼、仙鹤草、灯盏细辛等现在广为开发研制的药物均始载于《滇南本草》,并成为云南道地药材;享誉中外的彝药“云南白药”的药物大部分也收载于《滇南本草》等。
2.3 《滇南本草》是中医学与云南少数民族医学结合的典范。
全书的特点是药物记载、经验总结整理研究有较为完整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指导,全书是经过长期的药物实地考查和医疗实践后对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3]。在药物记载上,《滇南本草》继承了中医学传统的本草学理论体系和论述方法,药物的编写体例先是正名及各种别名,再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以及大量的方剂,甚至记录有病案,有的还记载了药物产地,部分药物还阐述了形态特点。附卷《医门擥要》上卷主要是以脉论病,下卷论方证,共记载256种病证,涉及临床各科,载方686首[4],既有经方,也有自拟方,大部分方剂都遵循“三因制宜”的法则结合云南本地特点加减运用。方药用法灵活,融合民族民间用药经验,内服外用并举,中药和大量云南民族民间药物并用。因此,《滇南本草》既是中医理论在云南因地因人具体灵活运用的体现,也是云南民族民间医药和中医理论相互融合的体现。苏涟教授运用的滇药蓝花参、倒提壶、石椒草等亦是中医理论、民族医药结合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医学、民族医学和现代医学结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