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绍恒(云南省腾冲县中医医院)
(本论文荣获“第二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在有一定条件下的国内边境地区,具一定基础,有一定实力,跨国开拓市场,进行中医药服务和中医文化交流的可行性。本文又主要是以云南的腾冲县及腾冲所具备的中医药优势,华侨优势,地域交通,口岸优势和紧邻接壤的缅甸北部地区厚实的华侨中医情结,服务需求,人源数量探讨。方法:采集临床与社会中腾缅两地华侨信息及笔者在缅北行医疗工作的实地见闻,跨时在三十余年,并加以对历史文化,传统基础,医药市场的分析。结论:腾冲跨国到缅北开展中医药服务与市场,早些年就具有了,今天更是国策、省策、县力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应乘国势“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
关键词:“缅侨”;“中医情结”;“可行性”
一、机遇与改革
云南的腾冲与邻国缅甸北部边境接壤148.075公里及有多个口岸,有著名的“腾密路”与在缅城市排位第三大的缅北重镇密支那互通。两地民众出入便捷,交往频繁,为中国和云南古、今走向南亚的重要口岸。腾冲在中国及云南是著名的侨乡,官方数计腾冲在缅华侨三十余万,其大部居住在缅北地区。今天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正加紧实施,在相互国家间寻求广泛交流,共同发展,互赢互利基础上,得到很多国家的配合,响应。如“亚投行”;中国高铁在印、俄的项目;中、法两国50多个项目合作......。国务院,云南省政府也在着力加快落实中医服务及发展。腾冲应加强与缅的其他交流同时,就势推出到缅北的中医药文化交流、服务及市场开拓,并改革过去阻碍中医药走出去的一些法规。
二、历史与文化
最早可追朔到公元1300年,1850年明、清时代,就有部分“腾越人”入缅。1905年后即大批到缅。这在东南亚侨史上是排先的,近代更是倍增。有的在缅已历十数代,不但没有被异国文化同化,中华的文化传统仍根深蒂固传承着。说华语,尊国礼,循传统,每样不忘。近些年很多缅侨将子女送入国内就学,并以官方形式聘请腾冲教师长期到缅教授国文,缅北侨胞大多时日收看电视是中国的......,特别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閤聚,清明扫墓,中秋团圆,很多侨胞都要回腾。至今老一辈的侨胞仍可道出年轻时在腾医治过他们的医药名家:“张高人”、“刘铁舟”,“易猴子”、“育生堂”、“百草堂”、“同仁堂”......。某善治什么,某专长那样,某脾气怎样......。都没忘掉当年家乡的国医先人们,并在缅数十年如一日的信赖、使用“家乡的药物”。
三、亲历与交流
笔者首次于八十年代后期即腾冲与密支那自抗战结束以来,首次两地政府双边的正式通车,与省、地、县领导及物资车队行医疗工作到缅北。出行前受当年中医医院院长指示,要随机考察缅北乡镇及密支那城的中医药情况。在当年就设想过到缅北开展中医药服务,在缅北的十余日中,实地查看和询问侨胞,得到都是没有中医的答复,同时反应出很是盼望“国医”能到当地。回腾后曾写过一短篇报导《访缅归来话中医》刊于保山日报,随后再次入缅北行较长时日的医疗工作,对当地城乡医药进行了更多的查证,中医药确是空白,鉴于缅北实况及今国策、国势,故重论缅侨的中医药情结,中医药需求和跨国市场开发的可行性,因近几年来,腾冲与缅北地区在商贸、文化、教育、农技、宗教、禁毒多个领域都在交流合作,并取得实效,医疗方面也有过妇幼、防疫交流,保山医专还专收缅甸学生开办中西医结合班,双边虽有种种交流,唯缺实实在在的中医药,而恰恰中医药就是侨胞及民众的需求,它的服务和市场开展还不会与政治、经济利益及当地西医冲突,这可是其它领域所不具备的。
四、疾病与气候
缅北地区大多原始森林,气候高温夹潮湿,“腐毒遍地,瘴气肆虐”,是多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有利的滋生地,疟疾一病缅北人不染者很少,其它疾病也都常年频发,故当地很多民众“一看上去就像病人”,笔者在缅北也曾两次染疾,“寒热往来”缠绵三十余日而查不出特异病因,并有同行染脑型疟几乎丧生。在缅北被多种无名甲壳虫,蚂蟥、蚊虫叮咬而患疾极是普通,很多疾病传染极快,故早年从缅北回腾的人,不论疾病有无、身体好坏,都须遵行一个特定惯例,到家后不得直入家中,有妻者不准“同房”,须在家外另搭一棚独处,短者二、三天,长者七、八天不定,同时须服用中草药,青蒿、野坝蒿、藿香、洋铁根叶(大土黄),大黄、芒硝。“排毒”,弃装洗浴后,方可入家。可见缅北的疾病是什么样了。
五、医院与医药
在密支那虽有国立医院,并有个体医来自英、印、日、泰、中等国家,都是西医为主,其它地区缺医少药十分普见,仅有的一点医事极简陋,不规范,安全隐患极大,笔者亲见到过边境个体医将肌肉注射的柴胡、安基比林针剂作静脉输液,一个酒精棉球反复使用,一袋装兽用药、一肩背人药箱,既是兽医又为人医的“两手医”。城市、乡村药店经营的药品,大输液是云南产,西药多为中国各地产,部分为英、日、泰产,中成药腾冲产占很大部分,极少的产自缅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