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有(昆明市政协办公厅)
(本论文荣获“第二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滇南本草》的作者兰茂到过什么地方行医采药,是一个文献没有记载而又受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务本《滇南本草》提及的地名,以及兰茂与采药有关的诗词等的研究,对有关药物载入《滇南本草》的年代等作出判断,并分析认为兰茂采药之地主要集中在今嵩明、昆明等滇中地区。
关键词:兰茂;《滇南本草》;地名
兰茂(1397——1470)行医觅药,广征博采,通过长期积累,终于著成了药物学著作《滇南本草》。但由于缺乏资料,兰茂遍及何地等,却成了历史之迷。为弄清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务本《滇南本草》提及的地名入手,来探讨兰茂的踪迹。
清光绪丁亥年(1887)务本堂《滇南本草》三卷本,是该书现存最完整的刻本。其记载药物时提及的地名,按地域来分,有省内地名、国内地名、外国地名。
涉及外国的,有2个地名。桃,“各处俱有,独滇中生大黄桃,乃西竺种也,食之轻身”。还阳参,“一名天竺参”。身毒、天竺、西竺,皆为我国古代对印度之译称。《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载:“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或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转引自林超民:《“身毒”的读音》,载《云南政协报》2013年4月12日)。自古以来,云南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这条国际交流的重要通道,与印度等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但明代初期至中期,滇西战事不断,通往印度的道路充满艰险。在各种资料之中,我们也没有找到兰茂到过滇西的记载,更没有找兰茂到过国外的记载。
涉及国内的,有6个地名。土黄蓍,“生福建、四川者,主于补气”。地不容,“吐痰甚于常山白垩,恐伤人命。”五叶草,“出京都者良,名老官草。治筋骨痰火症,河南卫辉亦出。”福建、四川、河南,都是产生甚早并一直沿用的省区名。常山,县名,在浙江西部,唐武后垂拱二年(686)改定阳为常山县(县以山名),宋至清沿袭旧制,1958年并入衢县,今属衢州市。京都,指京城,明代先后有南、北两个京城。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王朝从南京迁都北京。时,兰茂25岁。《滇南本草》成书于正统元年(1436),故其中的京都,应指北京。卫辉,明代河南府名,辖境相当于今新乡市、汲县、获嘉、辉县及延津县北部等地。另,白牛膝补注云:“白牛膝强筋骨,功胜川牛膝”;云芎,“川为川芎,理为理芎”等所言之“川”,即指四川。《滇南本草》提及的外省地名,一般都大而言之。这些地名,是该书在比较药性药理时涉及的,当是引用、采访或其他形式而记入的。
涉及省内的地名,按确定性来分,有仅为大概者、确府确州者、还有明确那山那水者。
仅指出其大概的,主要有3个地名。南薄荷,“滇南处处产薄荷”。桃,“各处俱有,独滇中生大黄桃”。梨,“滇南处处皆有,种类特别,皮有厚薄”。黑食子,“滇南甚多”。 人参,“滇中所产者肥大润实”。金钱草,“滇中甚多”。金线鱼,“滇中有名”。漏芦,“滇中产者,性补阴血,止腰疼,治崩漏,止大肠下血”。白云参,“生金沙江边有水处”。另外,还有“南扁豆”、“南芹菜”、“南螺”,以及“云连”、“南瓜”、“南苏”、“滇中茶叶”等,都标明产地,以别云南与外省之不同。这里的“滇南”、“滇中”两个地名,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滇南”和“滇中”。“滇南”,云南省的别称。云南本简称滇,又因位于国土南部,故名。又,泛指云南省昆明以南包括今文山、红河、普洱、西双版纳以及玉溪新平、元江等州市县所在的广大地区。但通常指前者。云南称“滇南”,是早已有之的称呼。明初,王绅至滇求洪武五年(1372)前来招降云南梁王时,被梁王所害的父亲王祎的遗骨,写有《滇南恸哭记》,其“滇南”即指云南。《滇南本草》之“滇南”,也指云南。但在《滇南本草》中,“滇南”与“滇中”同时出现,表明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云南地理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滇南”这一大的地理概念发生了分化。故而,书中的“滇中”,指云南中部。1913年,曾设滇中道,道尹驻昆明,辖区为清代粮储道兼管的云南府、武定直隶州及原迤东道所辖(除广西〔今泸西〕、弥勒、师宗、丘北4县)地。1916年裁撤。这与今天所称的“滇中”大致是一致的。金沙江,江名,长江的上游。西汉时称绳水,以后分段称若水、泸江等,元代称梨牛河,明清以来因沿江取沙淘金得名。
确府确州的,主要有9个地名。假苏,“猛笼夷人作菜,令不染瘟疫”。筋骨草,“猛即夷人用接骨敷伤,止血。”金线鱼,“此仙鱼也,出昆池中”,“晋宁多有之”。韭叶芸香草,“此草生永昌、普洱、顺宁茶山地方”。涮绿皮,“元江瘴气,用涮绿皮晒干为末,于临发时以水酒服下”。野荞菜,“临安瘴气,用野荞菜根水酒煎服”。香附,“大理府出者……制毕,焙干,将香附入蕲艾四两,以好酒煮黑豆为君。”这些地名,“猛笼”,即“勐笼”,又写作“勐龙”、“猛龙”,为十二版纳之一。明隆庆四年(1570),分车里宣慰司辖地为十二版纳。傣语十二为“西双”,“版纳”为千亩水田,意为12个行政区划,故又称为西双版纳。其区域包括今西双版纳、普洱等地。按《泐史》载:十二版纳包括35勐(亦作“猛”,意为坝子)及12火圈(意为山区),勐笼即为其中一勐。但今景洪南部的大勐笼,则是清康熙年间才分化出来的。“猛即”,查无此名,疑为西双版纳历史地名之一,或某一音近或形近地名。昆池,指滇池。晋宁,州名,至元二年(1265)改万户置州,领呈贡、归化二县,属中庆路,治今晋宁县晋城镇。明、清沿旧制,属云南府。1913年废州改县。永昌,府名,治今保山市,洪武十五年(1382)升州为府,洪武二十三年(1390)废,嘉靖元年(1522)复置,1913年废。普洱,府名,清雍正七年(1729)置,领宁洱等1县、思茅(今翠云区)等3厅及车里宣慰司等地,治宁洱县,1913年废。顺宁,府名,洪武十五年(1382)改府为州,十七年(1384)复改府,领云州,治今凤庆县,至1913年废。元江,府名,洪武十五年(1382)改元江路置,治今元江县,辖奉化等2州,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为直隶州。临安,府名,洪武十五年(1382)以元临安路改置,治今建水,领建水等6州、通海等5县及纳楼等9长官司,1913年废。大理府,府名,洪武十六年(1383)以元大理路改置,领蒙化等4州、太和等3县及十二关长官司(今祥云楚场),清因之,民国时废。从府州设置的时间来看,假苏、筋骨草、韭叶芸香草这3种药物,可能是《滇南本草》传抄中增加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