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兰茂医学”研究的现实需要与迫切性
从上述这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看,以往的活动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缺乏有效的上层设计,兰茂文化品牌仍然没有形成聚合力,没有进入云南文化建设高层智囊视野中。
公开资料显示,嵩明县兰茂研究会,成立于2003年9月,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05年也成立了“云南省兰茂研究会”,但公开的信息甚少。2014年嵩明县兰茂研究会紧紧围绕兰茂文化“七个一”工程开展工作。其中, 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宣传兰茂医药养生为主题的宣传片。 9至12月邀请央视一套《生活早参考》栏目、二套《生财有道》栏目、四套《中华医药》栏目、七套《乡土》栏目围绕兰茂养生食疗等内容开展拍摄工作。2015年,嵩明县兰茂研究会围绕兰茂文化“10个一”工程开展工作。其中包括建设一个兰茂药草园和开展一次兰茂中医药技能大赛。
上述活动中,与中医药相关的兰茂文化学术活动举办了三次,主题不一,连续性不强。在学界,兰茂的医药学术思想研究早已有之,但总体呈分散状态,个人研究较多,没有形成合力,没有较高层次的组织和团队支撑。
综上述,兰茂医药文化和学术品牌的打造,特别需要省级医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整合民智,建言献策,输出政策咨询并影响政府决策。
可喜的是,身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专家的郑进教授,认识到兰茂医学的发展现状,作为执掌云南中医药管理的带头人,他倡导发起了2014年的兰茂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效果显著。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打造兰茂医学文化与医学学术品牌,出于深深的中医药情怀和发展使命。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立足于当下云南发展的大好形势,必须把兰茂品牌立起来、亮出来、强起来。以“兰茂中医药”招牌统领发展格局,落实《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2-2020》和云南发展中医药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二、“兰茂医学”文化与学术品牌的现代价值
(一)“兰茂医学”是云南鲜亮的文化名片
兰茂一生著述丰硕并躬身实践、呕心沥血,于医药、韵律、阴阳、地理、丹青、文学、戏剧、军事亦皆通晓,是云南历史上不折不扣的文化名人。他的著作留存并影响深远,他的文化学术思想对云南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关系生命健康的中医药文化,是集大成者,影响力无人能及。
兰茂文化应该成为云南文化软实力的鲜亮名片,以打造“兰茂医学”文化为切入点,带动“兰学”发展,云南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进“一路一带”和“桥头堡”战略实施,落实《云南中医药行动计划(2014-2020)》和云南发展中医药大会精神,一定要把云南中医药文化名人树立起来,重振我们的文化自信。
(二)“兰茂医学”是云南中医药独特的学术品牌
鉴于人们对兰茂学识和人品的推崇,社会对 “兰学”研究蔚然成风,从明、清至今,“兰学”一直绵延不断。明正德《云南志》称兰茂有“滇人多传之”的书籍11种,明万历年间,浙江、山东、山西等地都有《韵略易通》的刻本。兰茂中医药学研究更早,明嘉靖年有《滇南本草》最早的抄本。从康熙丁丑(1697年)至光绪丁亥(1887年)的二百余年间,就有六种抄本和一种刻本在滇省广为流传,并通过中原传入国外。云南历来重视对《滇南本草》的研究和利用。从50年代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历时近20 年完成了《滇南本草》三卷整理本的出版工作。后来各种研究著作陆续问世。
20世纪80年代起,对兰茂医学的研究转向了对其学术特色、方药运用特点、药物辨性、养生理念、附案研究等方面。比较有代表的有:朱兆云、赵毅等主编《滇南本草》图册;曾育麟《<滇南本草>、<玉龙本草>收载几种云南习用中药的考正》;杨国祥、马培洲《浅论<滇南本草>的学术特点及其影响》,杨国祥、吴宗柏《浅谈<滇南本草>附方》;楚更五、李平《<医门擥要>主要学术观点的研究》,《<医门肇要>主要内容的统计分析》;张晓琳、楚更五《<医门孽要>中附子方药运用的特点探要》;姜毅《兰茂养生治病学术思想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胡晓、肖林、张秋云《<滇南本草>对现代云南医药的研究和利用价值》;赵荣华、戴万生《滇南本草附方统计分析》;诸葛连祥《学习<滇南本草·卷一>》方药运用的体会;魏均娴、杜元冲《<滇南本草>的整理及植物药实验研究和开发应用简介》;王寅、盖沂超、 张晓琳《从<滇南本草>谈云南地方中医药发展的思考》;李斯文《兰茂果蔬养生思想初探》。等等
兰茂中医药学术思想影响深远,明清医家直到民国的云南四大名医以及后来新中国学校教育的中医药人才,无不受其熏陶。兰茂医药学术思想是云南独特地域时空环境下产生的,保持中医药主体理论下,融会贯通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地方医学理论,鲜明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