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门医院信息化建设概况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暨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二临床医药研究所)建于1955年,隶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直属医院之一,是一所承担医疗、科研、教学任务,具有专科特色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994年被评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全国中医糖尿病专病、中医肛肠病专病、皮肤病、风湿病、心血管病等7个专科(专病)中心的建设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卫生部西医学习中医教学基地,亦是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一部分,承担着四所高等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带教任务。医院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英国保柏“医疗服务质量认可”,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定点医院。作为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从90年代启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以来,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院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医院信息化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借助医院信息化,医院在提高管理水平、保障医疗、教学和科研、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增加医院的信誉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医院信息化建设一直处在行业的前列。
1 信息系统现状
广安门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得益于院领导重视,上级部门支持,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按照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稳步发展、步步深入,比较早的实现了病人的费用管理,将医院的网络工程进行了三期规划,一期工程以医院经济管理为主题,完成了13个子系统,40个功能模块的建设,二期工程主机系统升级改造,完成后的主机系统运行平稳,三期工程实施完成了全院的PACS系统,实现了与医生工作站的连接,三期工程的顺利完成在我院进行的医疗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医院制定了2005-2008-2009年信息化发展规划,逐步开展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手术麻醉系统、ICU重症监护系统、合理用药、体检中心、PACS二期、心电系统、病理系统、门诊输液、供应室管理系统等,并开展无线应用,推行医生移动查房和护理床旁系统,在医疗环节实行条形码技术,包括一维、二维及RFID,为医疗安全提供保障。
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以HIS、PACS、LIS、OA、财务与成本核算系统、数字图书馆暨电子阅览室、Internet等为主的医院信息化业务系统。信息化步伐已走在国内医院前列,被许多媒体誉为“数字化示范医院”,并于2009年荣获中国医院管理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无线移动应用优秀奖。
1.1 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网络和硬件环境,为医院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撑
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依赖于可靠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我院在门诊大楼施工期间即设计了综合布线,网络是千兆主干网,经过逐步的辐射状的发展,网络已覆盖门诊楼、住院楼、行政综合楼以及旧门诊楼,包括19个病区、26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40余台检查检验设备、12个科研和辅助科室、22个职能处室,拥有千兆核心交换机两台,分布层交换机30多台,接入层网络设备约50台,服务器包括从小型机到PC服务器共35台,采用SAN存储架构,PACS存储初步实现在线、近线和离线三级存储,现有网络终端1000多台。
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医院的正常业务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医院据此制定了网络安全三期规划,以建立广安门医院全方位、多层次、分级别的网络安全技术体系,整个项目已于2009年年底完成,并初见成效。
1.2 在信息化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始终坚持规范高效的流程设计,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业务系统主要以HIS为主,从以财务为中心的经济核算到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已经建设完成了门诊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住院系统、临床医生工作站、医学影像系统(PACS)、检验系统、移动护士工作站(PDA)、病案管理系统、物资管理、成本核算等近80个子系统,涉及到医院管理、临床、护理、医技、科研、财务等各个环节,通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覆盖全院的所有部门。我们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方便病人就诊、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
1.2.1 注重就诊流程的优化,便捷病人就医 我院信息系统建设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系统启动时即实行收费划价一体,减少了病人排队次数,病人可持卡挂号,挂号后可以刷卡或通过就诊号直接调出病人基本信息,缩短了病人等候时间,收费时实行计算机自控唱收唱付,发药后给病人提供药品明细小条,方便了病人。门诊住院大厅设有触摸查询系统,病人随时可以查询各种项目的价格,通过收据号可以及时查询门诊费用,通过ID号可以随时查询住院费用,护士站可以为病人提供一日清单,医生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可以调阅病人既往的病历资料,使病人及时得到合理的诊治,PACS系统采用无失真压缩图象存储,并采用异地存储,保障了病人资料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与HIS的无缝连接,为病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我院的门诊量从90年代的小于2000人/天,到现在的7244人次/天,在全院没有增加业务用房面积、人员没有大幅增加的条件下,门诊量虽然增加了一倍以上,但仍然保持良好的秩序,信息化技术功不可没。
1.2.2 完善临床信息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在医院全面实施的医生工作站中,能够实时查询药品库存,对医保病人可用药品、可报销比例随时提示,合理用药系统以电子手册的形式提供药物的作用、药理、用法、禁忌、不良反应等内容的查询;与医嘱系统相连接,对药品的剂量、相互作用、过敏药物进行审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警告;可进一步结合病人的诊断,对药品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审查,提出用药品种的建议,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1.2.3 系统高度集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临床医生只需使用自己的身份帐号即可登录门诊、住院医生站,查看病人基本信息,下达医嘱、书写病历、开具相应的申请单,随时查看检验检查结果及影像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节省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减少了多次录入容易产生的错误。
1.2.4 全面实行临床移动护理系统 护理人员在移动中通过便携式移动设备(掌上电脑PDA)进行体征采集、医嘱执行,完成护理记录,一次性采集病人在临床中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及时记录医嘱的执行结果,并通过无线网络实时更新数据,避免了延时补漏等现象的发生,减少了大量数据重复性的二次转抄和转录工作,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1.2.5 实现全院范围的PACS应用 PACS系统连接了核磁、CT、CR、DR、B超、胃镜等18台医疗设备,诊断工作站20多台,实现了与HIS的全面融合,放射科已于06年取消片库。
1.2.6 信息系统发展全面 医院在大力发展HIS系统建设的同时,实行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现院内综合办公、科室考核、考勤管理、值班排班、电子公告等方面的应用;财务与成本核算系统实现了HIS 数据的自动导入,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对医院的各项收支进行核算与分析,各医生站及OA站点均可通过WEB方式进行数据查询和上报;数字图书馆暨电子阅览室主要包括了四大功能模块:馆藏资源查询模块、电子资源整合检索模块、动态医学新闻概要模块以及VOD点播系统,医院职工足不出户,可以实现医疗、科研文献和资料的全文检索、图书借阅、示教片的观看。数字化档案馆将实现文书、科研、基建、财务、设备等档案的文档一体化的管理和利用,进一步提升信息的综合利用和新知识的发现。
1.2.7 移动应用稳步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于2007年在全院住院范围内铺设了无线网络,选择了802.11g的无线网络产品,并通过128位WEP加密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无线网络在两年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成为医护人员不可缺少的工具,对无线网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于2009年1月,在部分信号覆盖较弱的区域部署了基于馈线方式的无线网络,确保无线信号的强度和接收灵敏度,达到边到边的均匀无缝覆盖效果,保证覆盖区拥有连续的、稳定的带宽。
目前在无线网络环境下使用的终端有PDA、MCA和手推车三种,在这些终端上部署得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门诊输液管理、护理移动管理、门诊医生站、住院医生站、心电信息系统、检验标本签收、资产管理、住院病人管理等。
作为医院有线局域网的补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于2007年建设无线网络以来,医护人员利用PDA、平板无线电脑和移动手推车电脑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采集、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移动查房、床边护理、心电采集和管理、护理监控、病人标识码识别、资产管理、标本采集记录、标本签收核对、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巡视等应用,充分发挥医疗信息系统的效能,进一步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突出数字化医院的技术优势,使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得到更好的回报。
1.2.8 探索解决中医院信息化发展关键问题 广安门医院作为中医医院的“国家队”,注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示范性,重视将中医的特殊性与信息系统建设紧密结合,医院针对这些特殊性,集中人员的技术优势,开展专题研究,如医院承担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现代分析挖掘方法研究”、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及经验挖掘研究”、 “利用个体化诊疗平台评价中医药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等医院信息化研究课题20余项,医院还设立科研基金资助开展“基于B/S结构的医院网站动态信息发布系统的研发”、 “中医学科特色化信息服务——肿瘤学科试点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科研论文管理和综合利用”等院内课题研究,研究探索多系统的接口方法研究解决HIS集成融合问题;研发中药饮片的分类编码系统解决中医处方、划价及调剂的“飘移”问题;研发动态结构化电子病历和数据挖掘系统进行名老中医经验和糖尿病等诊疗规律的知识发现;研发学科专题文献平台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等等。正是由于以上系统在我院的平稳运行,从根本上改变了诊疗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查询和传输方式,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套网络化、信息化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手段,使诊疗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2 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依托信息系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增强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升。2009年2001年相比,门诊量从66万人次增至181万人次;出院病人数从6466人次增至13168人次;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从28.4天下降到17.4天;医疗总收入也从2001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08 年的6.95亿元。从业务量上看,等于增加了一所中等医院。医院人员数从1055人仅增加至1240人,而工作效率更是大大提高。
2.1 品牌效应影响广泛
通过多年努力,医院信息化水平走在同行业的前列,“数字化”已经成为医院品牌,我们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每年都有大量的医院和医疗机构来我院参观学习,先后有上百家医院和卫生机构参观考察,推广应用我院信息化建设经验。
2.2 诊疗质量不断改进
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了医学信息全域共享,提供了智能辅助诊疗信息,提升了医院整体诊疗水平。检查检验结果与历史数据对照和智能化判断功能,有助于医生诊断、疗效判定和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PACS的开通使用,使不同成像原理而形成的影像资料在每个计算机终端都可以调阅、对比。医护人员通过对大量医疗信息进行分析,找出诊疗过程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诊疗质量。
2.3 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
我院在不断扩大信息化规模的同时,信息化专业队伍也不断壮大。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研课题;自行开发设计了多项应用系统,包括医院制剂管理等,延伸了HIS的产品线;设计了医院网站的三期建设规划。
2.4 变终末管理为过程管理
通过预算管理、核算控制和经营分析三个环节的环环相扣和紧密连接,完整实现了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及事后分析的医院管理全过程;病案质量监控实时查看病历,及时对病案质量进行检查指导;临床药学随时对临床用药进行分析,对临床反馈信息;护理部可以获得每一个护士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准确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总结出确实的工作成绩,切实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2.5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以使用移动护理系统为例,护士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体征采集,从采集到绘制完成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而采用移动护理系统后,大约只需半小时左右。特别是PACS与医生工作站的连接为病人赢得了可贵的救治时间,传统方式下病人在放射科拍完片子后需等候半小时左右,取片后到急诊科交大夫,大夫化时间看完片子后才能够继续下一个环节的治疗,而信息化后,病人拍完片子,大夫即可在科室医生站看到病人的影像资料及诊断报告,等病人返回急诊科即可进行诊治,
2.6 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信息系统的发展可以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益是长期持续的,受益者不仅是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且会给患者带来许多方便,对加强过程控制,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强化医院科学管理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临床系统的建设让病人缩短就诊各环节的排队等候时间,大大方便患者就医,为病人赢得更多的时间。将每日获得的临床资料完整地保存,避免丢失,可减少因丢失产生的医疗纠纷;保存的资料可供医师方便的追踪病情和进行科研,这些都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信息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同样可观,例如在PACS应用后,将逐步全面取消胶片的使用,仅胶片一项我院每年就可以节约成本360万元。
3 采用成熟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注入活力
广安门医院在2005年较早的引入桌面管理系统,为内网安全及终端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并有效降低了IT运维成本,在IT人员匮乏的情况下,使医院信息化得以广泛应用和发展;2006年在全国医院尝试无线应用时,广安门医院稳步推进,应用效果得到临床的高度认可,率先实现了全病区的无线覆盖;2007年我院制定了网络安全三期规划,迎来了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广安门医院正在建设和实施的条形码和RFID技术,将会给医院的JCI认证提供技术支持。
4 基于网络及医疗安全的临床信息系统三期建设
基于网络及医疗安全的临床系统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初见成效,整个项目于2010年2月通过国家财政部绩效考评,运行效果得到专家一致认可。
网络安全参照国家等级保护三级要求,完成了漏洞扫描系统、流量分析系统、网页防篡改系统、防DDOS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SSL VPN、防火墙、IDS、EPS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审计系统、SOC安全平台、安全服务13个子项目的建设,项目中建设的安全管理平台(SOC)通过对防火墙和IDS等安全设备的海量安全日志信息进行集中采集,结合医院已有的IT资产信息库信息进行综合关联分析,来发现真正的安全事件,并根据一定的告警规则,进行安全告警,对真正有影响的严重告警并派发工单,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工单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保证医院的网络的安全稳定持续运营。网络自2007年建设以来,保证了医院信息系统365天零中断的运行记录。
临床系统建设以条码应用为基础,采用一维、二维条码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对住院管理主要应用在病人腕带、医嘱贴打印和临床执行,根据临床业务中不同类别内容的识别核对需要,通过绑定条形码信息,经过条码的自动生成、打印、查对和执行一整套的过程跟踪记录方式,有效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正确的病人,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同时,还可将从临床捕捉到的相关其他科室所需准确信息给予共享和回复。对门诊管理主要应用在门诊输液,涵盖医院输液中心的日常输液业务,其中包括对处方单的正常接收、执行以及变化情况的处理,确保处方单信息的准确接收,保证病人输液的正常、安全进行。临床系统建设以病人为中心,以医护人员为实施主体,精细化流程管理,健全医疗安全体系,减少临床医疗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继前一个五年规划,我们本期的三年规划也即将完成。在下一个三年规划中我们将在建成比较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及时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入辅助医疗,为建成完整的电子病历系统打下基础,并进而按照医疗规范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提示和警示。从整体上为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率、治疗的有效率、为提高医疗的整体“性/价比”提供技术支持,使广安门医院成为真正的数字化示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