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动力。近几年来,我市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不断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中医药现代化,全面促进了我市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在工作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我市中医药科学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筹规划,早做安排,确保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稳步、协调发展。
2001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和论证报告通过了市计委组织的专家论证并正式立项。为早做安排、早有打算、早期介入,2002年,在我市开始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时,我们就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任务纳入其中,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建立了青岛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全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作中我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决策的作用,不断充实、完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相关制度,推动全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我市各中医医院也相继成立了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由一名院级领导具体分管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设立了专门信息管理部门,赋予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管理具体职能。
2004年,我市开始建设卫生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并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子平台纳入其中,统一规划并同步建设。根据我市中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2007年我市制订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初步建立起覆盖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以及科普宣传等较为全面的信息平台,使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医药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人才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2010年,我市又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在我局有专人负责,定期考核。
(二)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我市多数中医医院均在上世纪末开发了医院内部使用的局域网,2003年起我市开始推动建立体现中医特点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HIS),结合中医医院管理的特点,2005年我市建立了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考评体系。为提高效率,我们建立了中医医院医疗质量信息监测网络,在各中医医院确定1名监测员,每季度通过网络上报监测信息。通过该网络,我们可以提取各中医医院医疗、护理、药剂、医技及管理方面的数据,经分析处理产生体现医院质量控制与中医特色发挥水平的相关指标,在专家组评审、核实后向社会公示。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从而使各中医医院质量意识明显提高,中医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凸显。
2010年1月,为进一步加快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我市专门召开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院长座谈会,交流信息化建设经验,研究当前制约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软硬件问题,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议、统一思想,确立了今年我市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为下一步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做好网站建设,打造中医药交流和宣传平台。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各中医医院筹建、开通本单位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网站,每年对网站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督导检查,通过网络宣传各医疗机构的重点科室、特色专科和名医名药,正确引导广大患者选择中医药服务。到目前为止,我市10所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全部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在10所民营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中,也有3所开设了自己的网站。
为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我们在积极参与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同时, 2006年开通了全国首个中医工作博客“医路有你 健康青岛”(网址:http://qdzyc.bokee. com/),及时发布中医药信息,做好公众服务。2008年我市开通了“青岛市卫生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该系统,我市召开了2009年和2010年中医工作会议,实现了中医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等工作的网络化。2009年在市委计算机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正式开通了市中医管理局门户网站——“青岛中医药网”(网址:http://qdzyy.qingdao.gov.cn/),并将“青岛中医药网”纳入“青岛政务网”中,成为93个部门网站之一。该网站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网站、我市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网站和中医工作博客相链接,形成一个“网站群”,以便及时采集各地、各单位工作信息,全面介绍我市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情况以及国家、省、市中医药最新动态,并将中医药继续教育、西学中课程、科普知识讲座等课件及中医药经典名著挂在网上,供广大医疗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下载、学习,使中医药知识进入千家万户。为确保博客和网站内容实时更新,我们确定了专(兼)职网站维护人员负责博客和网站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及时更新信息,增设新栏目,提高网络知名度。截至2010年2月底,中医工作博客的历史访问量突破了280,000人次,“青岛中医药网”突破了20,000人次。“青岛中医药网”因更新及时、内容丰富、贴近百姓,受到了市委计算机中心领导的高度评价。
“青岛中医药网”建立后,为做好保密工作,我们设立了信息发布台账,购置了专门用于内外网信息交换的电脑、光盘刻录机等专用设备,并完善相关保密制度。2010年3月,顺利通过了市委保密办组织的机关保密工作专项检查。
(四)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我市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中医医院累计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加大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更新、完善了信息专业技术设备,购买、升级了相关软件,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并不断加强对中医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我市要求各中医医院每年派出1-2名中医药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学习,使人员结构逐步符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从而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和人才保障。
二、先易后难,务求实效,信息化建设为我市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在中医药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提高工作效率,我市多次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召开中医药工作会议,进行工作部署、经验交流及工作总结;采取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养生保健医师培训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班和“西学中”培训班,开展高层次中医药优秀人才培养;在2009年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工作中,我市专门举办视频培训班,对各区市卫生局相关部门、医疗机构的负责人、相关临床科室主任及业务骨干、药剂科主任、应急小分队的中医药人员、养生保健指导门诊医务人员和市级以上优秀中医药人才培养对象共200余人进行了培训,重点讲解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山东省卫生厅印发的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使广大一线中医药工作者在第一时间掌握了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为我市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构建中医药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市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养生保健进万家”活动,遴选了16个养生保健基地和8个规范化药膳服务餐厅,初步构建了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为提升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水平,我市成立“治未病”专家指导委员会,制订了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考核标准、体质辨识要点及干预方案,并通过网络等媒体对全市养生保健指导医师和有关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使各医疗机构普遍开展了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活动,对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进行个性化养生保健指导。在2008年“中医中药中国行”青岛站大型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中,我市在举办各种义诊、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同时,还通过网络开展知识问答、有奖竞猜等宣传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现在包括中医养生保健在内的科普知识已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中医、关注中医、受益中医的浓厚氛围,使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和服务的认知度明显提高。
(二)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1、及时发布工作信息:及时发布并解读最新中医药政策,介绍中医药工作动态,保证了社会公众对中医药工作的知情权。
2、广泛收集公众意见: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回复,保证了社会公众对中医药工作的参与权。
3、全面提供办事指南:全面及时公布办事程序、依据和办理时限,提供投诉渠道,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保证了社会公众对中医药工作的监督权。
4、随时受理公众业务: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在网上可以下载文件、报表,提出申请,改进了机关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
5、有效提高办公效率:通过电子政务网,我市实现了公文、信息及有关资料的网上传输和处理,大大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
6、明显降低行政成本: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召开工作会议,开展教育培训,大幅度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基层负担,节约了社会资源,符合国家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与要求。
7、成倍扩大中医资源:目前中医医疗和教育资源相对紧缺。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中医药资源的信息共享,有效缓解了中医药资源的供需矛盾。
8、有力推动廉政建设:我们将信息化建设同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结合起来,同整合信息资源、推进电子政务结合起来,同规范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结合起来,有效地降低了行政工作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有力地推动了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树立了良好的网上形象。
总之,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使我市中医药工作逐渐驶入快车道。通过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中医药行政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保障了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正确性,扩大了中医药医疗服务和科普宣传的范围和影响力,为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强大支持,促进了我市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