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医药

您当前的位置: > 民族医药 > 彝医药 >

关于彝药再开发的思考

2010-04-26 20:49 来源:互联网 发布人: 浏览:

中国彝族总人口有657万,居全国少数民族的第六位,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其中以云南彝族人口居多。

彝族医药古籍中,发掘最早的是《元阳彝医书》。该书成书于大理国20年,即公元957年。

全书收藏了动植物药200余种,病名80个以及一些简易的外科手术。该书的发现,说明早在林族封建社会之初,便有了较为完整的用彝文书写的医书。

《明代彝文医书》又称《双柏彝文医书》,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比饮誉海内外的汉医李时珍(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还早12年。全书共有古彝文约五千字,记录了56个病种,87个处方.324味药物。全书涉及临床各科的内容,共列方药243个,而这些疾病和药物,都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十分珍贵。《明人彝文医书》的出现,说明十六世纪中叶彝族医药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证明当时主要以行医为业的彝族医生已经出现。由于该书有十分珍贵的研究价值,国内有的研究合族医药的学者把《明代彝文医书》的发现称之为:“彝族医药史研究中的一次重要发现’。在《明代彝文医书》之后又相继发掘出了《医病书》、《医病好药书》、《造药治病书》等二十多部彝文医书。

彝药研制方面,享誉海内外的“云南白药”就是曲焕章(彝族)根据彝族人民医治外伤的经验研制而成的。

在彝州永仁县彝医刘李初用鼻药肉巴勃齐治疗腰肌劳损和各种骨折40多年,疗效显著;双柏县绿医者伦用彝药资糯区治疗肺门淋巴结核,疗效明显,应用20多年深受患者赞誉。然而,多数疗效确切的彝药还沉睡在深山密林中,年年自生自灭。

笔者认为;彝州发展生物制药(含彝药)有五大优势。一是云南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之称,千困彝山有丰富的可开发利用的药物资源。1978年至1979年第一次全州中草药资源普查和1984年至1988年全州第二次中草药资源普查;共查出中草药品种2941种,其中民族药1031种,彝药560多种,植物药1292种,动物药76种。不仅品种多,而且分布很广,药物总蕴藏量在110万公斤以上,为彝州发展现代医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二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彝州境内已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医药企业,如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楚雄雁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姚金碧制药厂等。这些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产业体系。三是具有一定的名牌优势。像盘龙云海生产的排毒养颜胶囊,雁塔药业生产的强动解毒丸、痢宁片等,金碧药厂生产的咽舒欣口服液、仙鹤草胶囊等药品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四是具有一批优秀的民族医药专家。例如云南省著名的民族医药专家张之道(楚雄大姚人)在省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开发的彝族药在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有一大批崇拜他的消费者(病人)。五是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在政府的协调下,可以利用发展”两烟”积累起来的雄厚资金,实行“烟药结合”,支持彝药的迅速发展。

开发楚雄生物制药,使之形成大产业,在战略上要以资源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以人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途径,尽快实现医药产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要研究楚雄医药产业形成与发展中的战略、战术、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根据彝州医药企业起步晚、基础薄弱的现状,在医药的开发中要分层次、分先后、分缓急,实行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建立健全“产权明晰、组织健全、行为规范、管理科学”的检查验收标准和监督机制,走出一条与国家保持一致、与国际能接轨、又具有彝州特色的医药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