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来,傣族人民在长期的防病治病和生活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丰富多彩的诊疗治病经验方药,不断发展成为以傣医“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为理论核心的一门学科。
傣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省的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居住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腊。勐海三县,思茅地区的景谷、勐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盈江、碗町等县镇,在临沧的耿马,玉溪的元江、新平等地也有部分居住。
古代傣族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汉晋时期称“滇越”、“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为“白衣”,又写作“百夷”、“伯夷”等,清以后称“摆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傣族居住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坝之中,这些地区地质古老,自然条件优厚,雨量充沛,属亚热带、热带气候,高温、湿润静风,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四季不明,一年只有3个季节,称“腊鲁档三”,即腊鲁闹——冷季、腊鲁黄——热季、腊鲁分——雨水季。这里森林茂密、绿色葱茏,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热带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5000多种,其中可以药用的有2500多种;脊椎动物530多种,其皮肉、内脏、骨、甲、皮毛、粪便均可药用。这美丽富饶的天然宝地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
傣族共有120多万人口,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文字起源于2000多年前(傣族文学简史记载),后又引用印度的古巴利文字。自产生文字后傣族的各种天文地理、医药学知识等均被记载雕刻在竹板上,后又刻于贝叶经上。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又产生了纸板经,傣医的各种医药理论、天文知识又被转抄于纸板经中,形成两类经书,同为贝叶文化的组成部分。
经书由三个部分组成:
1.是专指佛经,随佛教的传入而相传。自佛教传入后,印度的有关前述的知识也随佛经的传人而相传于民间,傣族人民在继承自己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取了印度医药学、中原中医药学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民族传统医药学,充实并发展了自己的傣族传统医药学。
2.是指傣族自己的经书,称实用经,即本生经,记载自己的天文、地理、医药、文学、数学等知识。
3.科幻经,专门记载科学、农业栽培技术水库建筑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