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对源于古西楚之地的土家族医药从源流、楚文化渗透及古楚遗风轨迹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进行探讨。
土家族是我国南方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现有600多万人口,主要居住在古称西楚之地的现今云贵高源东端余脉的武陵山区及长江三峡流域的湘、鄂、川、黔毗连地带。千百年来,土家族文化(包括医药)深受楚国文化的影响。楚文化渗透到土家族各种文化之中,时至现今在土家族地区楚风遗迹仍存。何谓楚文化?一般认为,从商代的荆蛮、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奴隶制国家──楚国,当时的楚国是战国时代疆域最大的国家。由楚人所创立的荆蛮文化、巫觋文化,被后世称之为楚文化,她植生于楚地,但又受到华夏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以伟大诗人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如《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招魂》等作品,以及被誉为先秦古籍的大百科全书《山海经》,则是楚文化的缩影。楚文化在中国古文化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土家族医药作为一种医药知识,同其他医药体系一样源远流长。亘古及今,其原因是有广阔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本文就楚文化对土家族医药之影响进行初探,为研究土家族医药历史源流而寻找历史遗迹。
一、楚人医药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由于农业生产的进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了繁荣的景象。在医学方面力求对宇宙万物及生命来源进行探索和对卫生保健的讲求,极力提倡养生、导引、希望能够长生不老,与天地万物同归。他们认为人和天地自然是有相近或有相关的关系。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孔窍肢体、皆近于天;天有九童、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肢;天有十二月以制360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360节”。试图用这些古朴的唯物主义思想来说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即谓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今土家族民间仍有“年有365天、人有365骨节,病有365症”之说的“天人合一”的楚文化历史遗迹。
在先秦古籍当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独特风貌的书。这部书,“虽然仅仅三万一千多字,却是包罗万象。除神话传说外,还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历象、动物、植物、矿物、医药、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等等,甚至连海洋学所探讨的问题,也能在《山海经》这部书里得到印证”。被后世称为奇书,是一部古代人们生活日用的大百科全书,是研究楚地文化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这些材料,大体上还保存着传说中楚国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历史原貌。该书的写作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这个时代,是由楚国或楚地的巫师们传留下来的一部“古之巫书”;在当时巫师就是古代的知识分之──甚至可以说是“高级知识分子”。一切文化知识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知识渊博,并非浅薄无知。当这一些文化知识通过巫师的手,用文字记录的形式将他们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要打上宗教的烙印。
祖国传统医药学,在战国时期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那时人们已在讲究卫生知识,医生已经分科:有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耳目科等(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山海经》中记载了对各种疾病的认识的精神和许多治疗疾病及预防疾病的单方,应该就是医药事业发达起来的这个时期的表征。《山海经》的医药之谜有待研究。《山海经》中对各种疾病的名目有了较细的认识,有风、痈、疽、腹病、心痛、痔瘘、疥、白癣、瘿、疣、疫疾、呕、狂、肿疾、蛊疫、蛊、痴疾、疠、腑(腑肿)、劳、底(足茧)、瞢(盲)、暴(皮皱起)、膝(大腹)、癯(瘦)等等。在描述有药物吃了使人善走的,使人不怒的、使人多力的、使人颜色美丽的、使人不受孕的、使人不怕雷的、使人入水不溺的等等。有些药物是怪鸟、怪兽和怪鱼。可能是出于古人的传说或想象。根本无法觅到。更不用说它的疗效了。就是有些植物类的单方,如《西次四经》崦嵫山的“食之已瘅(痨病)”的丹木,《中次七经》苦山的服之不瘿的无条(草),同经少陉之山的“食之不愚”的草,《中次六经》阳华山的《食之已症》的苦辛(草)。也还是带着若干传说的性质,未可深究。时至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土家族民间医药中仍有《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医药知识那样。如在疾病的命名上土医的水蛊胀与《山海经》中的《蛊疫》、心痛症与“心痛”,36风症与“风”,另外痈、疽、腹痛诸症都有一定外在或偶然的联系。在药物的应用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鲋、食之不睡”鲋也、今鲫鱼、食之不睡,可解为不肿。民间用鲫鱼,作为滋补之物、治疗体弱多病及营养性水肿。
《中山经》中记载“日高前之山,其上有水丐、其寒而清、帝台之浆也,炊之者不心前”居住在高山的土家族人民,有饮泉水之习,不患心痛症和胃肠之疾。另外,民间还流传和应用的药物有喜药、治不孕症药物、和气药、隔稀药(避孕药)、打药、壮胆药、不老药等。这些民间习用药物和称呼,同《山海经》中善走药、不怒药、大力药、不孕药也有渊源的联系。楚人想用神话的想象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象神话中的不死药,吃了除使人能长生不老外,还能使人起死回生。
二、土家医药中的楚巫遗风
“所谓巫风、是远古人神不分的意识残余”。巫风是指女巫主持的祭祖降神的风气。《国语、楚语》曰:“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觋的职业,是以歌舞娱神降神,为人祈福,治病的一种方法。巫风滥觞何时?有学者认为,“巫风起源于远古、而兴盛于殷商,到了周朝,人民重农务实,北方巫风因之逐渐减弱。而僻在蛮夷的南方楚国,沅湘流域、溪深林密,人迹罕到、外间思潮,很少影响到这里,所以巫风于此独得保存”。巫觋文化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沅湘间少数民族祭歌的屈原作品《九歌》、苗族招魂风俗的《招魂》以及古之巫书的《山海经》最能体现出巫觋文化。《山海经、海内南经》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诸巫。他们以巫术为职业,企图用人控制自然,以满足求食及其他方面的需要,而其控制方法乃是直接去办、即用符咒仪式迫使自然力和自然物服从自己的意志,巫术是原始初民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为实现自己愿望而形成的信仰。《山海经》中的“十巫从此升降”、“群巫所以上下”。从该中记叙的人物中可以看到,能够缘着天梯自由上下于天的人,已经不见有普通的人民,而只有神人,仙人和巫师这三种人了。楚地人将生老病死,祸、福都依附于巫,好象巫能启死回生。沅湘民间家请巫师治病叫“敬神”,有“大敬”、“小敬”之分;巫师们在敬神的“法席”场上,都要点香烛、烧钱纸、敲锣打鼓、吹牛角、载歌载舞的进行。从这些“法席”中可以看出它是继承了原始的宗教信仰的先秦时代的楚国巫风。土家族民间的巫术尚遗留有:画水巫术和放蛊巫术。画水又有“将军水”,据巫师们介绍,能治忽然晕倒的急症;“鹭鸶水”主治饮食不慎,骨刺卡在咽喉部、喝了鹭鸶水,骨刺自能吐出或咽下,“雪山水”,主治灼伤皮肤,轻伤者用口沫垂之,伤重得须用水碗、并用手蘸摩在伤处;“隔山水”,主治隔山跌伤或砍伤者;“封刀口”水,治刀伤;“担血水”,主治伤血不止。
土家族民间偏僻的农村,由于文化的落后,楚国的一些原始宗教的信仰的遗迹,在土家山寨时常还有,民间把巫术作为一个治疗方法。巫术治疗虽是以应用祈祷、咒语、符印密字、神水等为主的,有一整套迷信内容,但是又不能把它完全视为“迷信欺人之术”。因为巫师在化水、祈祷的同时亦辅以简单的药物、按摩、外治、气功等法治病。巫师试图通过画水、祈祷神时,起到某些“移精变气”和心理治疗的积极因素或“信仰治疗”,所谓“移精变气”是指用某些方法、移易病人精神状态,以调整气的运行,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调节、应变能力,以获愈疾之效。巫术是否起到心理治疗作用?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略。
本文由土医名家田华咏撰写,原载《中国中医药报》1997年11月3日(民族医药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