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常用“5D” 来描述类风湿关节炎,即:死亡(death)、残疾(disability)、痛苦(discomfort)、经济负担(dollar lost)和药物的毒副反应(drug toxicity)。我国把它喻为“不死的癌症”,的确,大多数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致残率极高,很难治愈。然而,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近年来新型治疗药物特别是生物制剂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这种疾病的预后。可惜的是,目前许多患者不仅对类风湿关节炎没有正确认识,甚至还存在着不少误区。
误区一:类风湿因子阴性便可排除类风湿关节炎,阳性就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的阳性率为70%左右,类风湿因子并非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其他自身免疫性、感染性疾病及5%的正常人类风湿因子也可呈阳性。因此,类风湿因子阳性不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反之,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检测只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参考指标之一,医生需综合病史、临床症状、体检及其他相关检查,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误区二:依照他人的经验用药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类风湿关节炎病患不遵医生医嘱服药治疗。而对朋友、亲戚及病友的“经验”深信不疑,认为他们用过的治疗方案已经经过证实,对自己也必然有效,于是就自行购买药物来服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有其相应的适应证、禁忌证,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性、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各不相同。抗风湿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疗效、安全性、年龄、肝肾肝功、生育要求等。因此,适合别人不一定适合你,不可单纯依照他人的经验服药。
误区三:类风湿关节炎非得用激素治疗和反对激素治疗。
由于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起效快,能迅速缓解关节肿痛症状和全身炎症。因而很患者就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一定得用激素治疗。也有患者由于对其副作用的过分恐惧而拒绝使用激素。其实,“滥用” 激素和“盲目反对” 激素都不可取。激素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治疗药物,但是,如果关节症状重,有持续性活动性滑膜炎,或伴有明显全身症状或内脏器官受累时,是可以而且应该使用激素。实际上激素是把双刃剑,用的好有利于控制病情,用的不好可能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正如有学者形容,“用得恰到好处,激素是天使;而滥用,就成了助纣为虐的恶魔。”
误区四:非甾体类镇痛药服用越多效果越好。
非甾体类镇痛药到达体内后,其镇痛效果并非与用量成正比,当达到一定剂量水平时,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镇痛效果,反而会因为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药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所以,不要盲目增加服药次数,或者增加剂量。
误区五: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缓解治疗药物可以减量或停用。
关节疼痛改善与病情缓解并不等同,不痛可能只是表面现象,滑膜可能还有炎症,骨破坏还在继续。只有较长时间应用改变病情的药物,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因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用药,不能自行减量或停药,否则很难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或者引起病情反复,再治疗起来会更困难。
误区六:关节疼痛应卧床休息,避免运动。
急性关节剧烈疼痛、肿胀和伴有全身症状时应卧床休息。过了急性期,可在床上做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后期逐渐增加穿衣、吃饭、洗澡等生活能力的锻炼。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坚持适当的锻炼可以维持体质和恢复关节功能。否则身体会日渐衰弱,四肢甚至全身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直、变形,成为终身残疾。因此不能一味的卧床休息不运动。
误区七:免疫抑制剂副作用大,不宜使用。
目前使用免疫抑制剂有: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艾拉莫德等。部分患者读了药品说明书后就不敢用药,或私自停药及换药,而错过治疗机会。免疫抑制剂虽有毒副作用,但发生机率小,不应“因噎废食”。小剂量应用此类药物,很少引起严重副作用,而且疗效确切。如果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误区八: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联合用药止痛效果好。
目前,市场上的许多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都是非处方药。这类药应用广泛,又很容易在药店购买到,因此,一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求尽快缓解疼痛,会同时服用几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多种非甾体类镇痛药同时服用有药物过量的危险,还存在交叉过敏现象,而且明显增加肝肾毒性,同时,还大大增加胃黏膜损伤的机会,可造成胃出血。
误区九:类风湿关节炎不能治愈,早治、晚治没差别。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无法根治,但发病后早期治疗与延迟治疗在效果上差别很大。早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避免残疾。目前治疗药物包括生物制剂对已经发生了变形的关节无法有效地修复。因此,早治疗仍然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
误区十:在治疗期间,不必定期到医院随访及作相关检查。
由于目前使用的抗风湿药大部分存在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和增加感染的可能。所以,为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定期回医院随访并作相关检查。比如甲氨蝶呤,虽然其疗效肯定,且严重的毒副作用少,但服药后,仍有少数人(发生率小于5%)可能出现不适,如恶心、口腔溃疡、肝转氨酶升高、外周血白细胞降。而一旦出现,医生就得调整用药剂量,或加用护肝药、升白细胞药等,甚至有极小部分病人可能因此必须停药。故建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急性期或病情持续活动时应当每月随访一次,直至病情得到控制。处于缓解期的病人可以每三个月至半年随访一次,医生根据病人病情活动情况及时调整用药。